生無可悔,死無可懼

本文來源:簡書
本文作者原創頁:石巖磊簡書


昨天一網友發來信息:我的心理可能不正常,有時覺得活着很沒意思,會冒出自殺的念頭,在景區的懸崖邊就有向下跳的衝動,您有這樣的情況嗎?我對他的話絲毫沒有感到震驚,因爲最近幾年,我聽說跳樓的人很多,有的甚至還認識。

對於他之所以想自殺的原因我並未追問,根由不外乎兩個,要麼是畏難,要麼是畏罪。仕途上的挫折令人灰心喪氣,生意上的失敗讓人痛不欲生,感情上的重創叫人肝腸寸斷,人設上的崩塌使人萬念俱焚,疾病的纏繞令人生不如死,所有這些均可稱得上是畏難。而畏罪則是指深感道德的重壓和深受法律的威懾,或是無臉面對家人朋友,或是一死可以終結責任追究。

無論輕生的起因是什麼,都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是一種心性扭曲的畸變,我以前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但現在的確擺脫了這種困局,所以給網友的回答是:自己沒有他說的那種情況,理由很簡單,“我生無可悔,死無可懼”。我的觀念或許同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觀點有些不謀而合,他的那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應該是對生死的最佳詮釋。

活着就理應陽光燦爛。生命有長有短,但都是一條單行道,我們就如同駕車上路一般,中途會搭載許多乘客,有振奮人心的事業,有能使鬼推磨的金錢,有大喜大悲的情感,但它們都只會陪伴你一段旅途,真正終生相伴的只有你自己,確切的講是隻有你的心靈。珍惜每個朝陽,珍視每份感情,珍重每次機遇,給每個今天都貼上無悔的標籤,生命就會變得厚重和有意義。

古人把壽終正寢的善終列爲“五福”之一,實際上生命結束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自然而然的,也有飛來橫禍的,有被迫的,也有主動的,但不管哪種樣式,只要活着時開開心心,沒有絲毫愧疚,當死神降臨時就能安然地合上眼簾。華夏民族人文先始女媧是用土與水和成泥造的人,最終人們還會塵歸塵、水歸水回到大自然的原始狀態,死不過是生命的另一種延誤,絲毫不用畏懼和害怕,無懼也便和無悔成了同義詞。

我當時沒有給網友展開講,可他還是客氣地回覆道:謝謝您的指點迷津!也許他僅是出於禮貌,也許我的話真的給了他啓發,但我還是有些不放心,索性今天再囉嗦幾句,但願他看後能有所感悟,但願他能尋到活着的真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