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喜歡的人,可能並不能給你帶來幸福

最近網絡上的熱點事件是“雙宋離婚”、“范冰冰和李晨離婚”,各大媒體爭相報道評論,吃瓜羣衆也感嘆不再相信愛情了。作爲一個多年的心理學研究者,也在衆多心理學的自媒體上看到分析的文章,其中,我比較欣賞的是劍聖喵大師的文章。接下來,談談我對戀愛婚姻的一些看法。

在這兩起事件之前,我遇到一個來訪者,這是一個30出頭的女士,我認識。她第一次離婚的時候,也是說遇到了渣男,對方文化低,沒有責任心。當時她沒有找我深入分析,只是大概談了一些內容。這不又過了接近兩年,她又找到我,訴說第二任丈夫的奇葩渣事。這一任丈夫比上一任渣得更出奇,大事幹不了,小事不願幹,一心只想創業,卻屢屢受挫,又不願意面對現實,關鍵還爆出私生活混亂。這讓這位女士勃然大怒,氣憤之餘,找到我諮詢。

我耐心聽完她的傾訴,問她:“你都離過一次婚了,爲啥依然重複了第一次的婚姻模式?”她說就是感覺,兩任丈夫都是感覺很好,感覺很親切,就像一家人那個感覺,就在一起了。我說那他現在這個樣子,你何不離了?她驚恐地看着我:“啊!又離啊?我沒打算離!”

170多年前,安徒生寫了一個童話故事,就是《冰雪女王》。它是安徒生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說是童話,實際上更加成人化,主角是一對拆夥的青梅竹馬,男孩愛上女神,失憶、出走,女孩失去了夥伴,到處找他。都是爲愛奮不顧身的孩子,不過一個敗給了慾望,放棄一切去追逐夢幻泡影;一個扛起責任,守住了本心。

男孩子叫加伊,女孩子叫格爾達,原本青梅竹馬,但是加伊卻被冰雪女王迷惑住了,他以爲他找到了更加美好的感覺,發現了世間的真相,不顧一切跟隨了女王。故事的情節就不多說了,最後是格爾達救回了加伊。

大家可以看出來,那個來訪者跟170多年前童話裏的人物何其相似,都是相信感覺,由感覺來引導自己的行爲,最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回到現實生活,我們會發現,年輕人在戀愛的時候,非常在意自己的感覺,要的就是那種心跳的感覺,一見鍾情的感覺。而父母往往出來干預,談的往往不是感覺,而是今後的生活,物質的保證,彼此的責任。很多婚姻悲劇往往都是年輕人跟父母的觀念衝突而引起的。

那麼到底是感覺對,還是父母對呢?難道相信感覺就是錯的麼?又或者,相信父母也是錯的麼?接下來,我就拋出我的觀點。
如圖所示,關於婚姻的三個心理學要素。


我來一一解讀。在戀愛中的人們眼中,喜歡什麼類型的人,是由他的心理中的“依戀類型”決定的。如下圖所示。


說到依戀類型,還是得從嬰兒時期說起。因爲,對成人依戀的研究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在嬰兒時期,造成我們和父母之間緊密的情緒聯繫的心理系統,也在成人時期的親密關係中發揮作用,依戀類型,分爲四種。

焦慮感和迴避感都低的人,是安全型;

焦慮感高、迴避感低的人,是癡迷型;

焦慮感低、迴避感高的人,是疏離型;

焦慮感和迴避感都高的人,是恐懼型。

這張圖同時也說明了,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和迴避感,每個人依戀類型的程度和表現都各不相同。這四種依戀類型並不是一個絕對、統一的分類。

通常來說,在挑選長期關係的伴侶時,我們會認爲那些“及時給予我們迴應”、“給我們很多注意力”、“溫暖”、“對我們的需求敏感”的約會對象是更合適和有吸引力的,這和孩子們在父母身上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一樣的。

但是,1997年的另外一個研究證明,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會選擇安全型的人作爲伴侶。我們往往會選擇這樣的人:這些人能夠再一次確認我們已存在的、對親密關係的信念。熟悉感是一個理解我們每個人親密關係模式的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尋求我們已經熟悉的依戀模式。

在嬰兒時期因爲父母的照顧方式培養出不安全的依戀類型的人,總是會下意識地找到那些會讓他們重複體驗不安全依戀感覺的人。所以,糟糕的戀愛經歷往往會一再重複。

我們由此可以看到,在戀愛中,人們往往表現出的對某一類人的喜歡,是由於原生家庭帶給自己內心的“情結”引起的,是由童年跟父母的相處所形成的親密關係所影響的。而這種喜好很多時候在旁人看來往往不可理喻,毫無理智。而在進入婚姻之後,由依戀類型所主導的局面就開始發生了變化。我們再來分析。

婚姻是一個社會化的生產單位,除了滿足夫妻二人和子女的相互依戀的情感需求之外,還有一個基本功能就是社會合作。夫妻二人各自的社會合作水平往往由個性決定,跟依戀類型也是強相關的。中國儒家思想說“家國天下”,也是蘊含了這個道理。一般來說,能處理好夫妻關係的人,一般在社會合作中也能處理好各種關係。

還有一個要素叫做精神層次,我把它放到頂層,意思它是起主導作用的。精神層次用俗話說就是是三觀,即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它代表了一個人的基本的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和認知能力,對世界,對人生廣度和深度的瞭解。精神層次極大的影響了一個人的社會合作能力和依戀類型。

但是一般來說,大多數人在婚姻中也只看到“情投意合”和“社會合作能力”這兩個要素,精神層次一般都忽略了。實際上,情感的含義是兩個人相互依戀,精神是個體獨立對外部世界的看法。比方說,一個人養寵物,那就是一種感情,但是人和寵物就沒法談精神。感情是靠近生理需求的心理需求,精神是超越生理的心理需求。

我們講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要給大家分析,你喜歡什麼樣的人,是由“依戀類型”決定的,而“依戀類型”是由你原生家庭帶給你的。當你知道了箇中緣由,在戀愛和婚姻中,最好修正自己的“依戀類型”,以帶給自己長期穩定的幸福感。當然,在選擇婚姻的時候,不僅僅只依靠感覺來定終身,而是要考慮彼此的婚姻三要素來綜合考慮。其實,用劍聖喵大師的話來說,那些感覺很好的人,可能並不真正帶給你幸福。

願你三冬暖,願你遇良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