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小批量生产经验总结

1 编写目的
        本文主要对设备的小批量生产经验,做个初步的经验总结,以期能指导将来研发项目的产品化和小批量生产。

2 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生产前准备、委托加工、总装、系统联调、老化、出厂检验等。
 
2.1 生产前准备工作
        生产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a) 筛选元器件和加工厂商,这部分工作平时就可以做好,不必等到生产任务下达后再开展。
        b) 采购元器件:向选择的供应商,发出订单,注意,订单上一定要把每个器件的型号、封装、数量(关键芯片还要标注生产公司信息)写的十分清楚,以防误解和误读。普通芯片一般都有2月~3月的订货周期,有些大芯片如CPU,可能需要4个月的订货期。
       c) 机械加工,也要提前通知加工商,因为需要备料。另外,一般和客户签订合同后,当首付款(一般就够采购器件、机械加工、焊接和总装等费用)一到,就该和元器件厂商、加工商签订合同了。
       d) 印刷设备手册和合格证等事宜。
       e) 在正式生产前,一般都会有试产过程(比如样机加工等),一定要理顺生产工艺,确保正式生产时,不会有工艺的纰漏。
 
2.2 委托加工
       委托加工阶段,是生产相对轻松的阶段,但这时可以做很多调试的准备工作,如下:
       a) 监控生产进度,确保交货日期。
       b) 在比较关键的工艺阶段(如核心模块焊接完毕),可以派人抽查本批次此模块板子的工作情况,看有无问题,如有问题,是不是全系列的问题,争取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以免影响自己的交货期。
       c) 可以花一些时间,提供一些方法,如制作针床,板子上提供测试点等,让工人直接能够检查每块板子的质量,原则是,简化调试过程,尽可能让工厂承担更多的调试工作。
 
2.3 总装
       总装工作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交给工厂。
       先谈自己做总装,具体步骤有:
       a) 收到完整的板子,先编号,定义工作流程,组员分工负责不同的板子,确保每个模块和电缆,都不能落下。
      b) 根据相应的流程,安装和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做好书面记录,并在板子上做好标记,将其放在待修区。
如果能确保每块板子,都可以经过检验合格,就可以将总装工作,交给工厂,他们可能做得更专业。
 
2.4 系统联调
      当总装完成后,开始联调:
      a)  委托加工期间,就准备好总装联调时,需要的调试的功能,做成一张表,表的内容包括:设备号、需要调试的功能、实际调试的结果、调试人、时间、备注等。
     b) 对总装后的设备编号,按照调试项开始调试,并做好书面记录。
     c) 这方面,可以考虑开发软件,实现自动记录数据库,如果项没测试完,就做好报警提示。
 
2.5 工作区区分
     具体生产时,将工作区区分为:成品区、半成品区、待修区、废品区,其中:各个区的定义如下:
     a) 成品区:测试合格(包括修过测试合格)的模块和设备。
     b) 半成品区:工厂提供的合格产品,但没进行自己验证的模块和设备。
     c) 待修区:工厂提供的合格产品,但自己验证存在问题的模块和设备。
     d) 废品区:自己测试和工厂测试不合格的,经过修理后,仍然无法正常工作的模块和设备。
 
2.6 老化
      一般情况,对生产合格的产品,需要进行老化。老化主要做两个:高温老化和电老化。
2.6.1 高温老化
       高温老化,不上电,分为85度、125度、150度,持续时间是48小时。一般做到85度就可以了。
2.6.2 电老化
       电老化分为带负载和不带负载,负载可以使模拟负载,一般也是上电工作48小时。
 

 
转载联系方式:
MSN:
[email protected]     Email:[email protect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