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饶恕》:不仅仅是西部片

牛仔,左轮手枪,落日黄昏,快意恩仇,还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1992年《不可饶恕》包揽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四项大奖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荣膺最佳导演奖。对于创作出这样一部经典且与众不同的西部片,导演兼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功不可没。首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是演西部片起家,1964,1965,1966三年中,一口气出演了三部经典西部片,被浪漫地统称为镖客三部曲,如今已成绝响。直到《不可饶恕》的诞生,这两座高峰遥相呼应。作为西部片的一张名片,似乎注定了这一西部片进程中革命式的转变要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来完成,毕竟谁又能比他对西部片的理解更深呢。

此前的西部片类似于中国的武侠片,故事桥段往往搭建在正义与邪恶的冲突上,或报恩,或复仇,或惩恶,或扬善,其间不乏英雄式人物,当然也少不了儿女情长。这种桥段被慢慢程式化之后,我们依然对它有一种需求,但这时的需求更像是对某种激情缺失的需求,而不是出自于审美和对更深层次的探讨。在这种程式中,正义与邪恶的分野必须一目了然,要让观众能清晰的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例如《黄金三镖客》,在影片末尾将剧中人拉出来,贴上好和坏的标签。每次看完这样一部电影,就好像上了一节课,就像老师讲完狼来了的故事,总结说:做人要诚实----价值观简明扼要,总而言之,总体像是在说教。

即使没有一群鸡来衬托一只鹤,那么至少鸡也有三六九等之分,经典西部片不一定是鸡,但《不可饶恕》一定是鹤。它包罗了几乎所有西部片该有的元素,同时拥有一般西部片所没有的深度。为何?如果一般的西部片是价值观的硬性灌输的话,那么《不可饶恕》在这方面就更懂得尊重观众,因为他并没有强迫观众接受一个价值观,而是给观众更多思辨的余地,这样也就使影片的深度非同寻常,一箭双雕之余,也完成了西部片的革命。借用有些人的话说,如果此前的西部片是树立英雄主义形象的话,《不可饶恕》却恰恰相反。但无可置疑的是,这部影片并不仅仅是立场上的反转。

影片开头,这样一幅画面映入眼帘:空旷的草原上,落日还未没过地平线,一颗大树越过野草在黄昏中孤独地伸展着,树下有个人,他将铁锹一下下地挥向地面,那是他亡妻的坟墓。

这个人叫威廉莫尼,以前是个无恶不作的杀手,枪法神准,且酗酒成性,令人闻风丧胆,许声名远播自不必说。对于这样一个人,影片开始的字幕中写道"当她下嫁给威廉莫尼时,她的母亲为之心碎"。

可能受到妻子的感化,威廉莫尼决定痛改前非,带着一儿一女独居于荒无人烟的西部草原,那时他的妻子已经过世,过起了几乎隐居的生活,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也是促使他后来变成赏金猎人的客观因素——需要金钱来改变目前窘迫的生活。这时,在某个小镇中,两个牛仔在玩"撞球"时,其中一个牛仔因被妓女嘲笑,抄起刀子将妓女的脸划了个稀巴烂。一群妓女,为了夺回应有的尊严,东拼西凑了一千美金,悬赏给杀死挥刀子牛仔的人。听到消息的赏金猎人们,为了那一千美金,纷纷赶来。其中一个叫库费小子的年轻杀手,想要找个同伴,便找到了威廉莫尼。改邪归正的威廉拒绝入伙。但后来考虑到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能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威廉回心转意并约了老友奈德一起踏上旅程。

小镇的长官小比尔也不是善类,在杀手界也算有点名气。他在小镇入口处里了一块牌子,禁止外人携带枪支入内。一个满口天皇女王至上的英国"伪绅士"鲍曼来到小镇,他也是个有名气的杀手。但后来被小比尔控制,被痛揍了一顿不说,揭开其伪君子的面纱。小比尔,当中警示众人,妓女们没有所谓的赏金,即使有也别想拿到,让动这个心思的人老实点。

威廉和奈会同库费小子来到小镇,但这早已引起了小比尔的注意。结果是奈德和库费小子逃走,威廉则在经过小比尔的羞辱后,死里逃生。后来,他们发现了牛仔的踪迹,奈德因临场不敢开枪而放弃计划原路返回,威廉将牛仔杀死后领到赏金。

但在听说奈德半路被小比尔抓到并残忍杀害后,威廉莫尼重回小镇,大开杀戒。临走时,芒尼发出诅咒:“谁要是开枪射我,我不但要杀死他,还要杀死他妻子,杀死他所有的朋友,把他的屋子化为灰烬。你们最好不要将妓女毁容,不要伤害她们!否则我会回来把你们逐个杀死!”。

威廉莫尼,一个年轻时期无恶不作,曾经酒后因为一点琐事而一枪将一个牛仔打的脑浆迸裂的人,从良多年后,又变成了一个冷血杀手。

如果是一般的西部片,剧情则不需要这样复杂:威廉收到悬赏消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到赏金,又赢得其中某位美女青睐。这貌似是一般西部片的通用套路。但这并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想要的,他要对人性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我们的观念是怎样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重构的?

影片在开始的一分钟让我们大概了解了威廉莫尼年轻时的作为,此时我们对威廉的印象是无恶不作,对于这样的人简直十恶不赦。难怪她妻子的母亲会因为这桩婚姻而悔恨。同时,我们也被带入了一种观念的认同:坏人如此之坏,我们要离他远一点。

随后,威廉被妻子感化,渐渐痛改前非,走入正途,带着一儿一女独居于西部草原,不再参与杀戮等事。此时的威廉已浪子回头,变成一个普通甚至有些对生活力不从心的中年鳏夫。作者为了加强观众对威廉已痛改前非的确信,颇废了不少笔墨,此是后话。对于威廉的感情状态,我们可以确信的事,他爱自己的亡妻,他的妻子是促使他该恶向善的引导者。至此,我们对威廉的观念似乎发生了改变,他似乎也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十恶不赦。因此,我们的观念还需要重构:坏人也可以变好,坏人内心也有爱。

威廉最终杀死了那个对妓女犯下罪行的牛仔,在领取赏金的同时,也传来了老友奈德被小比尔残忍杀害德消息。威廉忧郁的眼神渐渐变得坚定,他内心做着剧烈的斗争,他早已在妻子的规劝下戒掉了酗酒的陋习,但此刻他将酒瓶从库费小子的手里拿了过来,压了几口,便决然返回了小镇。一场的血雨腥风,我们终于亲眼见到了那个无恶不作的威廉。

这一段是全部影片的点睛之笔,影片的张力此刻全部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已经原谅并理解了威廉的所作所为,但那个邪恶的威廉,又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难道我们要重新回到一开始的观念预设么?可威廉重新大开杀戒,似乎是为了老友复仇。那难道我们要认同威廉的所作所为么?血雨腥风总无存在的理由。

人们要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威廉到底是不是不可饶恕的?

影片结束时又出现了开头的那个画面:空旷的草原上,落日还未没过地平线,一颗大树越过野草在黄昏中孤独地伸展着,威廉来到妻子的墓前。

对关键部分的刻画

没人能否认影片中对威廉弃恶从善这一部分的刻画的重要性。在时间上承上启下,在表达逻辑上亦是一个分水岭。没有这一部分的细致刻画,就很难让观众相信威廉改过自新的真实性。如果不能相信威廉改过自新的真实性,那么就不会影片结束时达到这样一种冲突的效果:当我们刚刚对一个人,做出定论时,他又再次将其推翻。

为了让表现威廉当时的生活状态,导演花了不少功夫。例如当库费小子来找威廉时,威廉正在猪圈尝试将生病的猪和健康的猪分开,一个曾经的嗜血杀手和几头猪展开了搏斗,结果被猪拖着走,脸上沾着猪粪。再如,威廉临行前试枪法,连续几发没有打中,这与传说中的神枪手大相径庭。又如,威廉临行前骑马上鞍,不仅没有上去,还重重地从马上摔了下来。侧面反映了威廉早已金盆洗手,不再干杀人的勾当。而对妻子的爱,则通过人物对白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威廉同孩子,奈德及受害妓女的对白中都有表现。

细节很多,不加详述。

西部片的风情

英国人鲍伯的出现,一方面是剧情需要,通过描写鲍伯争取赏金过程受挫,引出小比尔对赏金事件的态度,为后文双方发生冲突做铺垫。另一方面,西部片总要有西部片的样子,一个厉害的人总会别另一个比他更厉害的人收拾。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带着一个专门为其作传记的写手。他一口一个女王,并嘲讽总统该杀。这样一个高调,且虚伪的绅士,来到粗狂,牛仔遍地的西部,这就像一个名人来到了小山村,毕竟要有一段故事。最后,这位英国绅士被小比尔的皮靴害的不浅。小比尔翻起了那本《The Duke Of Death》,并将起了一段发生在鲍伯身上的往事,小比尔讲的绘声绘色,揭穿了鲍勃的虚伪,也让口诉的往事披上了一丝神秘与传奇。

现在看电影已经很少在关注演员阵容了,不过威廉的老伙伴奈德是摩根弗里曼饰演,顺便提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