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過這些書,你可能是個假的大學生......

最近學了幾門教育學課程,對我啓發很大,雖自視無傳道授業之才,仍想淺抒己見,回想中小學時所讀書目,對今日之我影響頗大,不如就其經典數目選取而談之。


書籍是各民族精神文明的結晶,它們共同繪下了人類文明的圖景,其中的經典之作更是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羣星,以明亮且堅定的光指明人們走出泥濘走向明天。可以說,如果不願閱讀經典著作,個人將失去思考與判斷是否的能力,民族會丟失文化的根基。因此,引導個體讀經典著作並從中學習,這對每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更是如此。

 如何引導國人閱讀經典呢?最根本的途徑就是教育,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通過育人活動促進個體的個性化和社會化發展,盧梭曾提出這樣的觀點,植物的形成由於栽培,人的形成由於教育,教育在個體塑造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如果能在學生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培養其自主閱讀的習慣,並使其具備選取經典閱讀的眼力與視野,學生在學校教育結束後仍會持續閱讀經典,促進其終生學習觀念的養成。


自20世紀初以來,中國現代教育理念不斷完善,在現代學制基礎上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語文教學中經典著作的作用也日益得到重視。但金無足赤,在具體書目選取上仍存在選取範圍比較單一、作品沒有擇優等一些問題,還有一些可以調整的空間。如何調整呢?我分小學、中學兩個部分淺論。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周作人就已經圍繞小學的文學經典教育展開過論述:“小學校裏的正當的文學教育,有這樣三個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育並知道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這對我們今天的小學教育還有很大啓發。書籍本身就可以促進學生增進讀寫能力,獲取充足的知識,但經典著作的功能不止如此,它可還以發掘學生深層次的內在成長,讓孩子得到情感的培養與三觀的塑造。


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視野一般都是課本及新課標配套讀本。課本相對選取內容比較適宜,而配套讀本還有有待改進的空間。以我小學時學校推薦購買的讀物爲例:《童年》《鋼鐵是怎樣練成的》《繁星.春水》《朝花夕拾.吶喊》《名人傳》《昆蟲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格列弗遊記》《魯濱遜漂流記》《安徒生童話》《愛的教育》……

現在回頭來看,讀物大部分爲童話故事與西方文學中關於童年的作品,很能抓住兒童時期的閱讀興趣,而且選取的空間維度廣,不限於本國的作品,這對於學生閱讀喜好的培養與閱讀習慣的養成都有所裨益。但在經典選取的時間層面,還有一些可討論的空間。


雖然就大環境而言,我國教育對傳統著作的經典越發重視,古詩文在課本中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可就課外讀本來說,古代著作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是缺乏的。就其原因來講,一方面是因爲教育者對古代作品特別是小說認識不夠,中國古代並非所有作品都像《儒林外史》一樣有厚重的批判色彩,《三俠五義》這樣生動活潑的作品同樣存在。另一方面,確實也客觀存在大部分古代著作沒有信達雅的白話文版本,不便於兒童閱讀。這還需要政府和市場的適當引導。


其實設置推薦書目也有一個問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成長環境與心理特性不同,不一定能抓住受教育者的興趣與喜好。如《名人傳》《昆蟲記》等書,雖然長期高居推薦讀物的前幾名,可實際上極少有學生會閱讀,就連家長也可能會敬而遠之。米開朗基羅、貝多芬等雖然很有國際視野,但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太過遙遠。紀傳類的書完全可以選擇像魯迅、梅蘭芳這些中國本土的傳奇人物,或者是像天津泥人張這種民間傳奇,小學生對這些中國人自己的傳奇故事接受度更高一些。而《昆蟲記》這樣的科普類書籍,可以換以凡爾納等人的科幻小說,既有情節又有科技的想象,這種作品的可讀性更強一些。如果可以的話,教育部門可以多向高年級小學生做一些調查,根據反饋決定推薦書目的選取。

 

中學教育與小學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受教育者的知識素養不斷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也大爲增強,有進一步展開課外閱讀的空間。單就教材所選取的課文來說,作品選取整體來看是比較完善的,各種文體都有所選取,古代詩文賦小說,世界文學中比較優秀的作品,甚至還有新聞報道和意識流小說。

但就具體到用白話文寫成的文章而言,過於偏重現代文學作品(1919-1949),對於當代文學作品(1949-至今)的作品是比較匱乏的,一提散文的大家就是朱自清、老舍,一提詩歌就是徐志摩、冰心,這樣會束縛住中學生的閱讀視野,甚至有時還會導致學生重古輕今的觀念形成。實際上在當代,有很多更加優秀的文學作品,要是能把這些作品收入課本,對於學生的培養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由於本着應試爲本的原則,中學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外自主閱讀是基本忽略的,甚者還會批評課下花時間讀書的學生,這是很不健康的教學方式。中學時期的課程其實在增長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會由於課程設定的目的等因素,向學生灌輸比較單一的判斷標準。

王小波曾經在書裏寫到:“假設我相信上帝,並且爲善惡不分而苦惱,我就會請求上帝讓我聰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絕不會請他讓我愚蠢到讓大家給我灌輸善惡標準的程度。”在這種人人都有機會發聲的時代,大衆很容易被輿論控制,想要真正有能力發聲,有自己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想要培養思維活性,可以增加三類書籍:首先可以增選一些有思辨性的古書,如諸子百家中的《荀子》《莊子》,古兵書中的《三十六計》《孫子兵法》,還有佛經中的《金剛經》《壇經》等等。其次可以增添一些西方具有理性思維啓蒙性的書,像亞里士多德《詩學》、柏拉圖《理想國》、尼爾.布朗《學會提問》、瑞典《蘇菲的世界》等書,對於歷史和哲學的學習也有所幫助。最後可以增加一些現當代名家富有思辨性的作品,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巴金《懺悔錄》、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以及穆旦、北島等詩人的作品,這些都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不同人對經典有的定義不同,最重要的是真正對學生有所啓發,幫助學生塑造思維培養情感。讓更多的人喜歡上閱讀,並且終生從閱讀中收益。

(編輯/嘉軒  作者/嘉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