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書報:不死之因--馬修·巴布萊--2卷完結

週末去了廈門圖書館集美新館,這裏號稱是福建單體面積最大的公共圖書館,抖音網紅打卡新景點。搭乘地鐵一號線在官任站5A出口出來,圖書館就在地鐵口邊上。建築外形是典型的嘉庚古厝風格,地上一共有六層、地下兩層,顏值極高。

進館就看見可仰望天空的高顏值黑科技穹頂——據說這些黑色的板葉可以根據光照自動調整。陽光太強就自動閉合,光照弱就自動打開。從而保障中庭採光的同時,確保中庭不被暴曬。中庭空間很大,有種魔法城堡的感覺。三米多高的瀑布流電子書瀏覽屏科技感十足。圖書館非常寬敞,裝潢簡約大氣,漫步樓道之中會感受一股特殊的文藝範,讓人感覺在此讀書非常愜意。

言歸正傳,體驗了一下書籍借閱,就是這套上下兩卷的法國作家馬修·巴布萊作品《不死之因》

正反面拍攝,我讀的歐美漫畫很少,這套尤其喜歡的是畫風,集美新館這邊國內出版的美漫還是比較全,漫威的很多。

一直都覺得只要國內能出版的漫畫,無論是開本還是裝幀方面都比港臺大氣,可惜數量品種太少,又經常有和諧和爛尾問題。

這套是硬皮精裝鎖線,厚度倒是一般。

內封頁頭頁尾都是類似80年代紅白機的地圖,標註了主人公國王旅行的路線和途中所遇的各色神怪。作者估計很喜歡紅白機RGB遊戲吧。

每冊的封底都有詞彙表,是關於古希臘神話人物的簡介概要,因爲本書大量引用神話人物故事,怕國內讀者看不懂“梗”,而貼心的註釋。

版權頁拍一張。

這套作品講述的是極北之地的城邦有個不死的國王,天生可以口吐石丸,因爲自己不死的特異使得他經歷了父親、妻子和兒子的相繼離世,目睹自己城邦的興盛消亡,在王座上枯坐千年後他突然起念去向奧林匹斯山的衆神詢問自己的不死之因,從而開始的一段“探求生命本質”的旅途。

我對希臘神話基本是一竅不通,碎片的知識還是來自《聖鬥士星矢》和高曉鬆《曉說》裏關於歐洲名畫的兩期節目,結合頁尾註釋囫圇吞棗看明白個大概。

按我的理解換成中國的表述應該就是“活了八百歲的彭祖突然有一天膩歪了,打算去找玉皇大帝問問自己爲啥能活那麼久,旅途中遇到呂洞賓、太上老君、嫦娥等神仙,也遇見白骨精、饕餮、東海龍王等等精怪,目睹了黃帝大戰蚩尤,又和西王母聊了聊人生理想,最後去冥府找閻王翻查生死簿發現自己名字不再其中,自行領悟到“不死無關緊要,生命的真諦在於體驗活着,感受變化”,最後彭祖開悟,心滿意足變成石頭...”

但“不死之人”的設定本身就和普通讀者存在本質區別,很難產生共鳴,在中國對個體生命的思考更多的是“我怎麼能活更久”,“怎麼能活得好”...而不是活了上千年不耐煩了纔去問“我爲什麼不死”,因爲根本沒有人活了那麼久嘛~很難覺得這不是矯情啊~

關於“問”,中國人更關注屈原《天問》裏的疑惑,探尋人與宇宙萬物的關係、環境和自然的演變,王朝更迭,興亡成敗...所以我倒是更期待有國內漫畫作者繪製《天問》題材的漫畫。多說句題外話,最近動畫電影《哪吒》票房大賣,我看後非常感慨,之前很多領域國人只有羨慕歐美的份,現在變成“原來我們也可以!”,讓人自豪,希望下一部《姜子牙》能開啓封神的系列故事吧。

《不死之因》裏應該有很多希臘神話的“彩蛋”,對歐美讀者同頻,我只能隱約感覺有些畫面和獨白是彩蛋,但我沒有證據...這種西方神話譜系延伸出來的故事也是一種文化輸出,我們這方面要迎頭趕上纔好。

國王的旅程每到一處,每遇一人都用小石丸標註,這個特寫鏡頭貫穿始終,應該是個隱喻,我猜是代表生命路標之類吧,我沒有證據....

《不死之因》的優點應該是畫風,對自然風景和歐式建築的繪製。作者喜歡用長條形的畫面來突出人的渺小和自然的壯闊,色彩也隨着環境切換變化,是一種完全不同於日本漫畫的分鏡和畫風,精美大氣,個人倒是喜歡畫面多過劇情。

最後數頁的全幅畫面構圖固定,心結解開的不死國外面帶微笑,內心平靜,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變成雕塑的石像,繁花逐漸淹沒了他的身軀,小鳥飛過,歸於自然,畫面充滿哲思隱喻,故事終結。


畫  工:五星

劇  情:三星

收藏價值:三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