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润畦再创宋画《听琴图》,还原了宋人对简洁美的定义。

《听琴图》

作者:赵佶(1082-1135年),北宋皇帝、徽宗,书画家。

创作年代:北宋

材质:绢本

规格:横147.2厘米,纵5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创作背景: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靖康之难”中被金国俘虏,受尽折磨屈辱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艺术才华非常高的天才,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一生创作447篇诗文,虽然佳句不多,但也有些名句流传千古。作为文人,最值得称道的是宋徽宗的画,他曾说过“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唯好画耳”。宋徽宗尊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他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间编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宋徽宗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此《听琴图》,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


在画中,赵佶本人端坐抚琴,其他三人俯耳恭听。画家把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的形态,听者如醉如痴的神情,表现得淋漓自尽。就画作而言,此画不愧为千古名作。


依据原作,润畦再创《听琴图》,还原了宋人对简洁美的定义。此画的整体纯净古朴的气质跃然纸上。线条的纤细与造型的疏瘦,以及人物衣着色彩的纯净度和画中庭院整体的简远背景,人物均实的细线勾勒、色彩渲染,使人物的神态更有3D立体感。在丰富松、竹、器具、石头等色相勾染点上也下足了功夫,除了笔墨技法外,更多的是对实物的描绘,通过细致观察,意在笔先,神与物游。高超的艺术表达,使得再创此画有了玄秘简淡的意境表达。

以下为画家润畦再创的《听琴图》

通过创作背景的精准分析,在情景中透过每个人物的细腻面部表情,去感受画面中所传达出来的多彩的、丰富的乐感。混合着似随风起舞的松枝,伴着几上薰炉里的一缕青烟,空亦不空,似余音袅袅,又似将三人在琴声中对一生阅尽荣华却落得悲戚收场的共鸣体现,仿佛仍在叩响当今每一个观者的心弦。意在画中,音在画外。这种意境,真正妙不可言。




原作《听琴图》,主人公着一身“道士”装扮微微低头,在返璞与自然间轻抚琴弦。听者三人,拱手端坐和双手抱胸的童子,三人着不同重彩的服饰,各个年代的文人墨客皆有通过对几人的人物衣着和面部刻画细腻的神情,进行过身份的角度深度分析。君臣之间的表演之嫌、艺术知己的抚琴论道等各种创作争议。是瑕疵还是高明,通过再创作。

在润畦的《听琴图》中,艺术得到了诠释。宋画之美简单、含蓄、谦卑,同时也是深沉的,这就是为什么此画称为《听琴图》而不是《抚琴图》,润畦一直在书画中深度探索其本质,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以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去赋予每幅作品的意境,使“听”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达。

雅聚松阴下,挥手弄素琴。

平沙落孤雁,碣石幽兰吟。

子期久已去,成连无处寻。

能否悦人耳,留于白云岑。

                       

                          一润畦

因此再创的《听琴图》细节表达中所体现出缺憾的赞美,使得我们在欣赏润畦的《听琴图》时,对文化艺术生命能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