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到處刷臉嗎?

    


-01-


    廣州地鐵刷臉過閘、北京公租房刷臉進門,張學友演唱會刷臉抓逃犯......中國人正在熱情地擁抱“刷臉時代”。


    然而在美國,因爲擔憂技術缺陷和隱私保護,越來越多的城市正禁止了人臉識別。


    技術進步讓中國人告別現金支付進入刷臉時代,而硬幣的反面,“人臉數據一旦被盜無法再生”、“相關立法依然空白”。


    在這樣一個個人隱私逐漸消解、便捷與安全難以兼得的時代,我們每個人或許都需要問一問自己“我更願意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裏”。



人臉識別已無處不在


    近日,廣州塔地鐵站正在調試兩個人臉無感支付閘機,刷臉過閘即將啓用。


    去年10月,北京59個公租房小區啓用人臉識別系統,住戶須刷臉才能進門。


    而人臉識別技術也已經運用於警方抓捕疑犯,在張學友等明星的演唱會上,警方通過入場安檢人臉識別,接連抓捕了多名嫌犯,一時引發網友讚歎。


人臉識別在美國並不受待見


    今年5月,美國舊金山市成全球首個對人臉識別技術發出禁令的城市,此外,美國越來越多的城市也在禁止或暫停使用這一技術。


    理由主要在於,人臉識別技術背後的數據面臨着被攻擊和盜用的極高風險。


    更大的爭議在於,部分美國社會羣體不能接受人臉識別下的。


人臉數據被盜將無法再生


    “刷臉”帶給人們的思考,既有技術層面,也涉及社會倫理:技術是否成熟、安全是否有保障、隱私是否會被泄露,這些無法迴避。


    專家認爲,人臉生物信息與密碼不同,一旦泄露,將是終身泄露,無法再生。 


    任何技術總是利弊參半,要衡量其社會影響,關鍵還要看人們運用技術的智慧能否與當初發明技術的智慧並駕齊驅了。


-02-


    中國人臉識別技術之所以在商業化上走在前列,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人並不像西方人那樣更注重保護個人隱私。


    人臉識別的便捷性與安全性不可兼得,人臉識別技術應該作爲覈實身份的輔助手段,而不是唯一的、關鍵的手段,特別是在安全性要求高的領域,更不能作爲單一的識別手段。

    

    越來越多的監控攝像頭被安裝在公共場所,人們正在進入一個個人隱私逐漸消解的時代。


    當一個人將自拍照上傳到社交網站或是走在大街上,他/她的個人生物特徵信息可能就已經在無意中暴露了。


    隨着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在生活中的廣泛使用,它極有可能成爲個人隱私的泄露方式。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近期刊文表達了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擔憂:儘管人的面孔爲個人獨有,但也是公開的,因此乍看起來,技術並沒有侵犯隱私之嫌。

    但是,低成本、快速、大量地記錄、存儲和分析人臉圖像的能力終有一天會使隱私、公平和信任等觀念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在互聯網時代,便捷和安全很難兩全,沒有一項技術是絕對安全的,技術只是輔助手段,用戶要提高安全防範意識,行業要自律,相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才能更好地保護好個人財產和隱私信息安全。


    人臉等數據被盜取是無法完全杜絕的,你會發現銀行、支付寶等都是採用非技術手段來減少用戶的損失。


    人臉識別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場景實現應用,無論是早期的刷臉支付還是刷臉乘車,現如今還出現了刷臉取廁紙、刷臉扔垃圾甚至刷臉買茅臺的新鮮嘗試,大有滲透各行各業的迅猛趨勢。

    與美國各州不斷出臺法令禁止人臉識別技術截然相反,我國對於該項技術的推進和落地表現得十分積極。


    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最重要的應是解決當前痛點並惠及民生。人臉識別技術是剛需還是噱頭,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