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到处刷脸吗?

    


-01-


    广州地铁刷脸过闸、北京公租房刷脸进门,张学友演唱会刷脸抓逃犯......中国人正在热情地拥抱“刷脸时代”。


    然而在美国,因为担忧技术缺陷和隐私保护,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禁止了人脸识别。


    技术进步让中国人告别现金支付进入刷脸时代,而硬币的反面,“人脸数据一旦被盗无法再生”、“相关立法依然空白”。


    在这样一个个人隐私逐渐消解、便捷与安全难以兼得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需要问一问自己“我更愿意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里”。



人脸识别已无处不在


    近日,广州塔地铁站正在调试两个人脸无感支付闸机,刷脸过闸即将启用。


    去年10月,北京59个公租房小区启用人脸识别系统,住户须刷脸才能进门。


    而人脸识别技术也已经运用于警方抓捕疑犯,在张学友等明星的演唱会上,警方通过入场安检人脸识别,接连抓捕了多名嫌犯,一时引发网友赞叹。


人脸识别在美国并不受待见


    今年5月,美国旧金山市成全球首个对人脸识别技术发出禁令的城市,此外,美国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在禁止或暂停使用这一技术。


    理由主要在于,人脸识别技术背后的数据面临着被攻击和盗用的极高风险。


    更大的争议在于,部分美国社会群体不能接受人脸识别下的。


人脸数据被盗将无法再生


    “刷脸”带给人们的思考,既有技术层面,也涉及社会伦理:技术是否成熟、安全是否有保障、隐私是否会被泄露,这些无法回避。


    专家认为,人脸生物信息与密码不同,一旦泄露,将是终身泄露,无法再生。 


    任何技术总是利弊参半,要衡量其社会影响,关键还要看人们运用技术的智慧能否与当初发明技术的智慧并驾齐驱了。


-02-


    中国人脸识别技术之所以在商业化上走在前列,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更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人脸识别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不可兼得,人脸识别技术应该作为核实身份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的、关键的手段,特别是在安全性要求高的领域,更不能作为单一的识别手段。

    

    越来越多的监控摄像头被安装在公共场所,人们正在进入一个个人隐私逐渐消解的时代。


    当一个人将自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站或是走在大街上,他/她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可能就已经在无意中暴露了。


    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它极有可能成为个人隐私的泄露方式。


    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近期刊文表达了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尽管人的面孔为个人独有,但也是公开的,因此乍看起来,技术并没有侵犯隐私之嫌。

    但是,低成本、快速、大量地记录、存储和分析人脸图像的能力终有一天会使隐私、公平和信任等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便捷和安全很难两全,没有一项技术是绝对安全的,技术只是辅助手段,用户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行业要自律,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才能更好地保护好个人财产和隐私信息安全。


    人脸等数据被盗取是无法完全杜绝的,你会发现银行、支付宝等都是采用非技术手段来减少用户的损失。


    人脸识别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场景实现应用,无论是早期的刷脸支付还是刷脸乘车,现如今还出现了刷脸取厕纸、刷脸扔垃圾甚至刷脸买茅台的新鲜尝试,大有渗透各行各业的迅猛趋势。

    与美国各州不断出台法令禁止人脸识别技术截然相反,我国对于该项技术的推进和落地表现得十分积极。


    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最重要的应是解决当前痛点并惠及民生。人脸识别技术是刚需还是噱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