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沈家岔

這裏是隴西通安驛沈家岔。

去這裏是去往老馬家燒紙,老馬家的老人去世了。

一般叫“岔”的地方都離城比較遠,比叫樑、溝的地方還遠。這是一個老陝叫老宋的說的,今天就搭的是老宋的便車。你別說想一想還真是這樣,觀察某一種現象,離開了當地的文化環境後再下結論可能更客觀一點。

去往沈家岔的路比較難走,通安下高速,過河,鑽隴海線,沿土砂路進溝上山,前一向下過大雨,這路吹的更不是樣子了,一路電話信號也沒了,不知道這地方還有這麼多人家,走的路這麼差,電話也不好打,還能不能算脫貧?快到老馬家莊子時,纔有了不長的一段水泥路,是從山那邊莊子上硬化過來的。老馬說原來準備硬化他們這一條路的錢本來是夠的,當然標準就低一點,硬化的窄一點、薄一點,邊溝也沒有,這錢就差不多了,後來領導抓扶貧,路的標準和質量提高了,路上的投資並沒有增加,所以就硬化成了這樣半截子路,沒有形成環道。如何打通這最後“三公里”,也就成了沈家岔老鄉們的一個新的盼頭。

老馬家的老莊是解放前的堡子,院牆既厚又高,老房子大都拆光了,只剩大門洞的這一溜房子還是老的,一色的松木檁子,椽子,柱子,這樣標準的房子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里人蓋,一般都是窮的蓋不起的。我說老馬你們家解放前肯定是地主,果不其然說是富農,看來老馬家的家道是後來中落了。

老馬兄弟的蘭州親家也到這鄉里幫忙,他們是城裏人,鐵路上退下來的,老實的很。說這鄉里空氣太好了,退休了想種種地,換一個活法。老馬說這好辦,只要你想來,要地有地,要水有水,要房有房,現在莊裏的年青人都跑到城裏去了,地閒了,莊空了,這一切都是現成的。就只怕城裏人浪兩天還行,真要回來務地,低頭種菜,擡頭看花,那往往是想像中的浪漫,其實種地是很苦的,這個決心不好下,只能是說說而已!

老馬家蜂窩很多,蜜蜂卻早都跑光了,蜜蜂大概通人性,家裏不住人了,蜜蜂也就不住了。

回來的路上,在通安驛的高速口子上再望了望溝那面、山深處的沈家岔,那兒離公路沿線太遠了,改革開放以前,這裏人進城都非常不容易,老馬他們後來通過唸書等途徑一個個從山裏能走出來那也是太不容易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