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文學獎,75天如何讀完234部作品?

讀者翹首企盼的第十屆矛盾文學獎終於在8月16日揭曉。

樑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李洱的《應物兄》5部作品獲獎。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李敬澤介紹,本屆評獎由三個階段構成。

第一個階段是參評作品徵集、審覈和公示,3月15日評獎辦公室發出參評作品徵集通知,4月30日參評作品徵集截止,評獎辦公室經過整理、審覈,初步認定共有234部作品符合《茅盾文學獎評獎條例》規定的參評條件,5月15日起進行了爲期一個月的公示。

第二個階段是評委閱讀,中國作協書記處組建了評獎委員會,62位評委接受聘請並自5月15日開始各自閱讀參評作品。第三個階段是評委會集中評審,評委們在兩個半月各自閱讀的基礎上進入集中閱讀、深入討論階段。

7月30日,評委會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始爲期19天的認真閱讀比較和深入討論交流。

8月12日評選出10部提名作品,同時向社會公示,在此期間評委會繼續進行深入討論,最終通過第6輪投票,於8月16日上午產生了5部獲獎作品。

在這裏,有一個數字令大家疑惑和驚訝,就是參加初評234部作品,評委要在5月15日進行閱讀,到7月30日開始討論交流,評委如何在短短75天閱讀完234部作品?

參賽的234部作品,平均每天要讀完3.1部。每部作品按照13萬字的最低要求,234部作品最少3042萬字,每天要讀40萬字。正常人的閱讀速度爲300-500字/分鐘,如果按照最快速度500字閱讀,至少要800分鐘,至少需要13個小時。

那麼,評委如果不是一目十行,或者渾淪吞棗,如何每天堅持閱讀至少13個小時,這期間應該還要思考,記錄和對比吧。

這期間如何做到沒有遺珠之憾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