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臨,從現在開始。(近日臨字8.20)

“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


在臨帖的過程中,啓功先生的這句話我一直記着。

臨到一定階段,突然很想再看看《九成宮醴泉銘》的序,曾經很認真的學習過它。

這次再學習,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臨習過程應該是:發現—臨習—記憶

簡單的說。

發現

就是“讀帖”的過程。

即對範字進行細緻的觀察、揣摩、分析、對比、研究、品味、記憶、理解、消化的過程。

讀帖主要培養的是觀察能力,只有深入的讀帖,臨帖時才能胸有成竹。

臨習

分爲“摹帖”和“對臨”,由於之前摹寫過一些歐體的千字文,不算正宗,只能算個練筆,所以我進入對臨比較快,但對臨過程的難度比較大。

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稍微放鬆一些,也熟練一些,最近這段時間的對臨的狀態還不錯,有了一定的“把控”的感覺。

我想,這也是想要“背臨”的基礎吧。

記憶

臨帖需要做到兩點:一是準確,二是熟練。準確是質量要求,熟練是數量要求。

想要達到這個標準,就要靠記憶。在記憶原帖的基礎上背臨,就是自然過渡的第三步。也是將來走向意臨乃至創作的必經之路。

“背臨”是最能考查書寫者記憶能力的方法。背臨的最終目標,就是不看原帖,不照範字也能臨寫得惟妙惟肖。


確實很想背臨。這種慾望以前從來沒有,看來經過時間的累積,變化還是在悄無聲息的發生着。

那麼別猶豫,就從今天開始吧。

先貼這幾天的對臨。














再貼今天的背臨。

我是把原帖的字先認真的看一看,記住筆劃的位置,筆觸,頓筆,以及字的整體結構等。

之後放在一邊,開始寫自己的。每寫完一個字,再對照原帖比較一下,再寫下一個。

從簡單的開始,每個字多寫幾遍,比較熟的寫得少,如“二”、“之”,不熟的多寫,如“功”。寫足一頁紙。



下面是找出來比較像的字。

有了和剛開始“對臨”時候相似的感覺,要很用心很專注,才能寫得比較像。





一點一點來,量變確實能夠積累質變,只有先做,並且堅持了一段時間,纔會有感覺。

感到受益,回頭看到自己的努力,同時看到了改變,於是又強化了堅持。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

繼續加油吧,親愛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