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Q 手勢導航背後的故事

作者: Allen Huang 和 Rohan Shah, Android UI 產品經理

新引入的手勢導航是 Android Q 帶來的主要變化之一。簡而言之,採用這款新系統導航模式後,用戶無需藉助任何虛擬按鍵,只要滑動手勢便能完成多種操作,包括: 返回上一級 (邊緣側滑),返回主屏 (從底部向上滑動)和啓動設備助手 (從左下角或右下角斜向滑動)。

一旦把系統導航遷移到手勢模式後,我們便能爲應用提供更多的屏幕空間,進而創造更具沉浸感的體驗。

我們想在這篇文章中和大家分享一下,團隊在整個開發過程中克服了哪些挑戰,轉用手勢導航的理由是什麼,以及所作的一些妥協。未來,手勢設計將何去何從,對於這個問題仍有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研究,但是我們希望本文能夠提供一些洞見,讓您對手勢導航的開發設計流程有一個初步認知,同時瞭解我們是如何平衡開發者和 OEM 生態圈夥伴之間的關係的。如果您想獲取更多相關的技術細節,掌握變更支持方面的知識,請閱讀由 Chris Banes 撰寫的《實現邊到邊的全屏體驗》系列專欄

爲什麼需要手勢導航?

全屏體驗是 Android 最大的亮點之一,因此,我們希望應用開發者和 Android 合作伙伴們能夠在 Android 設備上實現創意十足的新型屏幕體驗。

在過去的三年裏,移動設備領域歷經幾輪導航變革,各式各樣的手勢導航模式層出不窮 (手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9 年!)。

作爲這股新趨勢的領軍力量,富於創新的 Android 合作伙伴與應用 (例如: Fluid NG 和XDA) 嘗試了各種新想法,努力尋求創新突破點。

Android 進軍該領域後,團隊也一直在努力挖掘手勢導航的潛在價值,希望爲用戶帶來更多裨益:

1. 手勢導航速度更快,使用起來更加自然,也更符合人體工程學

2. 相較於虛擬導航按鍵,手勢導航的意向性更高 (在按鍵導航的情景下,用戶很容易發生誤觸事件)

3. 手勢導航有助於提供沉浸度更高的應用體驗: 大屏窄邊已成爲當下主流硬件趨勢,而手勢導航能夠最大限度減少系統在應用的內容之上繪製視覺元素 (例如: 主屏/返回鍵和底部導航欄),從而爲用戶創造更具沉浸感的體驗。

當然,手勢導航也並非十全十美,它也面臨着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 不是所有用戶都習慣使用手勢導航

2. 手勢導航學習難度大,用戶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

3. 系統手勢可能與應用手勢存在衝突

然而,以上三點還不算是最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對開發者而言,碎片化 (即不同的 Android 設備具備不同的手勢) 纔是最棘手的問題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與三星、小米、HMD Global、OPPO、一加、LG、摩托羅拉等多家合作伙伴展開密切合作,共同推進手勢導航標準化方面的工作。爲了確保開發者和用戶能夠享受到一致的體驗,所有出廠系統爲 Android Q+ 的機型將默認啓用這套全新的手勢導航模式。

鑑於並不是所有用戶都偏好使用手勢導航,尤其是那些在靈活度及活動性方面受限的用戶,因此,所有的 Android 設備會繼續提供三鍵導航支持。

爲什麼選用這些手勢?

我們從最基本的研究開始,瞭解用戶如何持握手機,典型的觸控範圍有多大,以及用戶最常用的設備部分。在此基礎上,我們建立了許多原型,並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測試,測試項目包括合意性、使用速度、人體工程學等等。歷盡幾輪研究之後——用戶學習新系統的速度有多快,需要多久的適應時間,使用感受如何——才得以敲定終版設計。

返回鍵一直是 Android 導航獨具魅力的設計點。許多用戶對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爲返回鍵讓 Android 導航更加簡便,也更易學習 (儘管,業內對於 “正確” 行爲的定義還尚有爭議) ——而且,返回鍵的使用也十分頻繁,甚至超過主屏鍵 (Home) 50%。因此,我們的設計目標之一就是確保返回手勢符合人體工程學,具備高度可靠性且直觀易用,並且在安排開發工作時,適當地調低應用抽屜、最近使用等低頻導航操作的優先等級,首要考慮返回手勢的需求。

我們基於下方的觸控範圍熱點圖設計了兩款核心手勢 (返回上一級和返回主屏) ,讓用戶可以在最佳觸控範圍/舒適區域內移動手指,輕鬆完成預期操作。

如上文所述,我們構建了多款手勢模式的原型,並且分別對比了 Android Q 與其它導航模式在用戶評分和操作用時這兩項指標上的表現。以下爲一些測試結果圖:

相較於其他模式,用戶在 Android Q 模式下,可以更快地完成返回主屏或上一級這兩項操作 —— 用時甚至比按鍵還短。然而,與之相伴的代價是,用戶無法快速訪問概覽和最近使用的應用這兩個界面。不過,數據表明,用戶調出它們的頻率不到打開主屏的一半。

從定性角度來看,儘管許多用戶認爲三鍵導航比 Android Q 模式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但是後者要更適合單手操控,且操作範圍也更廣。

應用抽屜和其它側滑操作

經過多番權衡與謹慎考量,我們最終決定將側滑設爲返回操作,但是在此過程中,尤其是在降低手勢對應用的影響方面,我們作出了許多艱難的取捨。

比如說,我們發現 3% 到 7% 的用戶 (具體比例因應用而異) 通過側滑手勢打開應用導航抽屜,其餘用戶則選擇點擊漢堡形菜單按鈕來彈出抽屜。因爲側滑手勢現在已經與返回操作相掛鉤,因此部分用戶不免需要適應漢堡菜單的使用。作出這個決定並不容易,但是考慮到返回操作的更高使用頻率,我們還是選擇作出取捨,並進行了相應優化。

改變用戶的導航習慣並不是我們的目標,因此,我們嘗試了許多方法來幫助用戶區分抽屜手勢和返回手勢,不過結果並不樂觀,用戶試着通過側滑觸發返回操作,但是仍舊拖曳出了抽屜界面,致使用戶對返回操作的信任度下降。

除了應用抽屜以外,適應時間也是一大問題: 用戶平均需要 1 到 3 天才能適應手勢導航,特別是,用戶有些難以應付像左滑或者右滑跑馬燈控件時卻觸發返回這樣的情況。

在定性研究中,我們發現經過最初 1 到 3 天的磨合期,用戶逐漸熟悉操作後,便可以順利區分這兩種手勢。而且一旦適應後,大多數用戶反而不想切換回三鍵導航 (儘管設備依舊提供這個選項)。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適應新的系統導航之前,用戶會經歷一個明顯的調整階段 (以便熟悉各種不同的導航操作)。在 Android Q 模式下,返回手勢在最初 3 天的使用頻率較低,但過了這段時間之後,用戶每天進行返回操作的次數將與三鍵導航及 Android P 導航中的次數持平。

開發者該如何應對?

我們之所以推出手勢導航,主要是爲了在 Android 上實現標準化的用戶體驗。對於大部分用戶而言,新推出的手勢模式是最佳的導航模式,不過,現有的應用手勢仍有可能與部分系統手勢相沖突,因此,請各位開發者繼續優化調整,以便爲用戶提供更好的交互體驗。我們十分注重對開發者的支持,與此同時,我們也期望爲您提供全方位幫助,讓您在應用中順利添加手勢導航。

爲了更好地支持手勢導航,請你務必認真對待以下三方面的開發工作:

1. 按照邊到邊的設計理念,真正實現應用的全屏體驗

2. 妥善處理與系統用戶界面的視覺重疊部分 (例如: 導航欄)

3. 解決與系統手勢衝突的應用手勢

我們最近剛發佈了第一篇《實現邊到邊的全屏體驗》系列專欄,依次詳細介紹了以上三個方面,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前往一讀。我們會在該系列的最後一篇連載中介紹一些常見用例,以及應用應該如何支持這些用例,敬請期待!

非常感謝大家的熱心反饋——您的意見與建議不僅幫助我們改進了Android Q 的手勢導航體驗,而且也使 Android 日臻完美!

點擊這裏提交產品反饋建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