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問題小孩沒什麼不好

看到朋友圈有人在讀《改變提問,改變人生》,它黃色的封面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我也讀了這本書,剛開始看到封面、標題及目錄時我心裏懷着幾個疑問

1.這是一本關於如何提問的書嗎

2.書上說的12件工具是什麼

3.普通人能通過改變提問而改變人生?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它很反常地讓我們多提問,仔細想想,其實我們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好奇寶寶,每天都懷着五花八門的問題,等我們長大了卻逐漸丟失了提問的習慣。或許,做個問題小孩沒什麼不好的。

不過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教授提問技巧的書,而是教你如何以另一種心態處理生活和工作的書,我覺得也適合用於學習。

這本書的可讀性還是很高的,至少我沒有看睡着,我想作者肯定深知大腦喜歡聽故事而非聽道理,所以纔會選擇以故事的形式展開。

主人公“本”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高管,因技術過硬空降的那種。在工作了幾個月之後他深深地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管理的職位,被搶了職位的下屬查理總是跟他過不去,團隊也無法推進項目等等,他每天都爲了工作的事情焦頭爛額。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本”和妻子格蕾絲之間的感情也出現了裂痕。在這種情況下,“本”向美女上司亞歷克莎遞交了辭職信。上司當然不會同意他辭職,反而給他推薦了提問式思維教練約瑟夫。後面的故事就很簡單了,“本”在約瑟夫的悉心教導之下,他了解了提問式思維,運用“選擇地圖”瞭解學習者和評判者狀態,學着客觀看待周圍的人與事,學着用學習者的方式思考問題,跟評判者的自己和解等等。總之,故事的最後,“本”成功地與查理和解,帶領團隊順利推進項目,幫公司賺了大錢,成爲探詢式領導的榜樣人物,在生活上,“本”跟妻子格蕾絲也和好如初。Happy ending。

最後,我可沒忘那12件工具,根據文章的描述,我是這麼理解他們的:

1.觀察者:客觀地觀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動等

2.選擇地圖:這是整本書裏唯一可視化的東西,幫助覺察自己的學習者/評判者心態和問題

3.提問:使用提問式思維工具,優化自己的提問,包括問自己的和問他人的

4.區分學習者與評判者:及時鑑別自己的狀態

5.與評判者做朋友:接受自己擺脫不了評判者的現實

6.質疑假設:在不具備任何事實基礎的情況下,質疑它的真實性

7.轉換問題:從評判型問題轉換成學習型問題

8.建立學習者團隊:一羣人走得更遠

9.問風暴:用第一人稱提出更多的開放性問題打開思維

10.獲得成功最關鍵的12個問題: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性使用

11.教練自己或他人

12.領導力——提問式思維

看完故事之後我想到了《拆掉思維裏的牆》當中提到的心智模式,當我們用受害者思維看事情時一切都是消極的,很容易暴躁;而用掌控者思維看事情時會考慮用積極的手段處理,心緒平靜。我覺得改變提問的就是改變心智模式的行動模板,這本書其實是一本行動手冊,它教我們怎麼去做,跟着“本”通過學習者的提問式思維幫助自己擺脫困境,升職加薪。

那麼普通人是否能通過改變提問而改變人生?我覺得可以,因爲我搜索了一下《改變提問,改變人生》的原版作者,她其實就是約瑟夫的原型,她的提問式思維工作坊幫助了不少人。

對於我們這些小老百信,我覺得改變提問是適合每個人的。比如昨天晚上我在健身房跑步,有兩位美女在跑步機上跑了沒幾分鐘就開始自拍,我就在心裏吐槽她們,但是這時候我覺察到自己沒有客觀地看待她們,我是不是陷入了評判者狀態?然後我就一笑了之。

我想,不如試着做一個問題小孩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