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如秋叶之静美

17世纪的英国诗人John Donne有一首著名的诗:“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身为大陆的一小块,若海洋冲去了一片土,欧洲大陆就少了一块,不管那一块是海岬所缺的一角,或是你朋友的庄园,或者你自己的园子所流失的土地。每一个人的死,都是‘我’的削减,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他就是为你而鸣。”所以一个人的缺失,正是一群人的缺失。当社会越发趋于冷漠,淡薄,谁都难逃这场浮萍式漂泊的灾难。

“真正的孤独是什么?不是独自一人,而是与这个世界彻底地失去了关联。像那些失踪的探测器,永远地消失在深宇,也许它们还发射着信号,但是这信号不能为任何人所接收。然后有一天电池耗尽,它们的信号终于停止,他们的尸骸变成了太空垃圾。”

“刚出生时那么得人疼爱,最后送终时却只剩下这个人自己。尽管想来太凄凉了,但我们还是想尽可能诚心诚意地送走他们。”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不得不推动着我开始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生命的降临总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总是值得被纪念,被歌颂的,可是,为什么一个生命的逝去却又变得如此凄凉?

对于我来说,我也想经常回家探望父母,也想能时不时跟朋友约个饭,周末可以出去参加个活动,认识不同的人,然而事实是,我不得不为了活着,为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竭尽全力的去拼去闯,用尽所有的精力与时间去赚钱,为了所谓的金钱,我甚至都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因为这个社会,穷人越穷,富人越富,而我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晚年尚且操劳,如此只好自己没日没夜去学习,去赚钱。

有人会喜欢一天工作后的腰酸背痛吗?有人会喜欢节假日仍在努力吗?有人会喜欢回家打开灯的那一刻空荡荡的房间吗?有人会喜欢独自一人撑起所有吗?生活的压力如此巨大,养活自己都需努力,谁又能去谈恋爱,去维护双方的亲人的关系,去赡养小孩?是什么让这个社会越来越接近无缘社会呢?是那些富人,是阶层固化,是这个病态的社会。

总有一天,人类会自食恶果的。到最后,大家一起毁灭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生命轮回本就不易,何必还要再受这些苦痛?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如果都不能保有基本的开心快乐,而只是沦为赚钱的机器,那有什么意义呢?来这世界一趟,辛苦操劳一辈子,最后寂寥死去身体发出臭味,连个收尸的人也没有,想来也是凄惨得紧。

在人生的规划里,我经常说,或许一不小心就会孤独终老,朋友总是打趣,这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呢,人生里可能的事情太多了,我们可能生病,可能意外,可能爱,也可能分手。孤独终老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选项而已,它跟幸福到老是一个概率。我不觉得,幸福到老一定是大概率,而孤独终老就一定是小概率事件,至少,按社会的发展进程来说,人的自我觉醒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要素。

跳跃阶级越来越困难,改变命运越来越困难,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上升的通道锁死了,人聪明了,能看到前面没有路。

真的是不敢想这种问题,一想到就觉得绝望感笼罩自己。

《无缘社会》里序言有一句话是:“一种即将单独迎来自己人生终点的惶恐正在超乎想象的蔓延。” 一个一个过着极其正常生活的人,失去了一个又一个与社会的连结,最后呈现在社会面前的是,无缘者孑然度日,悄然逝去的社会现象。

其实我们每个人打内心深处都明白,身边即使有人,还是无法宽解死亡带来的恐惧,人们穷心竭力地去摆脱单身,追求伴侣,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只不过是一场又一场逃离死亡恐惧的徒劳,但我们努力得越多,得到的越多,以为跑得越远,终究不过是一场幻梦,死亡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远哪怕一步。说不定它就在你走出单元楼时二楼阳台上的花盆里,稍微一阵风吹,它的到来便不费吹灰之力。

想到人到老年是一件不太令人愉快的事,因为这个过程缓慢而绝望,有时甚至伴有剧烈的情状,如病痛或其他与个人生活相关的意外事件。看着自己的身体部件逐渐朽蚀,腐坏,必须从一开始的错愕,到愤怒,再到无奈地接受它。当某个部分不再灵光,当某个功能不再健全,当欲望升腾如初,却发现肉身早滞留在道路那头,气喘吁吁地蹒跚紧追。

一个生命,也便热闹的开始,寂静的结束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