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之說—《黃帝內經》的基本思想(1)

      陰陽的概念最初是非常樸素的,僅指日光的向背。然而隨着古人對自然觀察的拓展,陰陽原始而樸素的概念逐漸得到引申。

      樸素的陰陽概念舉例:天爲陽,地爲陰;日爲陽,月爲陰;晝爲陽,夜爲陰;火爲陽,水爲陰;男爲陽,女爲陰。

      最初的陰陽學萌芽於西周末年,形成於先秦的戰國時期,發展於西漢時期。此時的陰陽學理論,就不僅僅指日光的向背了,人們慢慢認識到世間的任何一種事物或現象內部都存在着陰與陽兩種勢力,而且它們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並且又是相互作用和制約的。

      原本的陰陽學,是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可是陰陽學與中醫學融合後,便成爲一種方法論。《皇帝內經》理論認爲,陰陽是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以《黃帝內經》的觀點,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用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藏、交感、消長、轉化、自和、平衡等運動變化規律和形式來指導疾病的診查、辨識、預防和治療。



注:本人近期在通讀《黃帝內經》,正好在這裏做一些簡單的讀後筆記,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