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韭菜”

理財領域有個詞叫“韭菜”,我是很早之前就從家人處、從新聞上聽到過,感覺是一個好悲涼好幽默的詞彙,就是描述一下投資不那麼成功的時候的心態。

去年,也就是2018年,由於李笑來的錄音事件,他在未知情的情況下和朋友溝通投資思路和策略,被錄了下來,因爲帶了很多粗話和對一些人的指名道姓的點評,成了新聞事件,之後也便不受控,一時間評論什麼的都有。李笑來的迴應方式很簡單,寫本書,既要“罵”回去,又要賺到錢。於是有了一本書《韭菜的自我修養》(以下簡稱爲《韭菜》)。

這裏面對“韭菜”這個詞有了更多的形容與描繪,我感覺可以理解爲投機分子。

韭菜,本意是一種常見的植物,長得快,特殊氣味,割了一茬長一茬,傳言中有特殊功能(韭菜:我不是藥神!——其實就是個菜嘛,喜歡這種味道,正常吃飯的時候吃點肯定是好的)因而帶點幽默感,綠色跟“原諒色”和股市等交易市場的跌相關。所以被賦予了很豐富的含義。

《投機分子》是崔健演唱的一首搖滾單曲,收錄於1991年的專輯《解決》中,摘了幾句有意思的歌詞:

突然來了一個機會 空空的沒有目的

就象當初姑娘生了我們 我們沒有說願意

噢……我們有了機會就要表現我們的慾望

不知生活真地需要手段 還是生活就該苦幹

反正事情已經重新開始就不能夠怕亂

看看投機分子怎麼幹的,李笑來《韭菜》書中的意思我總結了一些:

開始的時候視野太小,不知道該瞭解什麼,就先試試;

我們投資的主要矛盾根本的上是想花錢又掙得少的矛盾;

所以投資時有個氣人的定律:****要用錢的時候,肯定跌!

一進場就開始買買買 ,然後錢押進去了,想用錢就得賣賣不上滿意的價錢;

現金流的持續性沒弄好;

當你不明所以,進到一個人聲鼎沸熱火朝天的交易場所時,你就該幹看着,啥都不買 到了熊市,大家都罵孃的時候,再開始買買買。

我覺得這些都是大道至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要說多麼優秀多麼獨門也沒有,但確實是對的。看完這本書至少是舒服的。

而看了《韭菜》的書評,裏面說的抨擊的點,比如洗白、收割用戶,好像某種程度也是,我茫然了,再去想評價這本書,我發現我不好站立場了。

他們說的對嗎?李笑來洗白自己,好像是這樣,我爲什麼會覺得不舒服。

我對李笑來有個幻想,對周圍的輿論世界有個幻想。對李笑來的幻想是有點偶像那種,對輿論世界的幻想是噪聲很小、每個人寫自己的觀點都是經過三思的。

可事實應該是相反的,李笑來絕非神人,定有缺點,但他寫出來的書很吸引我,我會反覆翻看,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去理解,這就把他使用到最大化了。

輿論世界一個留言寫上去的成本很低,就可以把他們看成噪音,我爲什麼還要思考揣度它有沒有道理。關注值得關注的,其他信息就忽略好了。

這就是時間上的投機,時間是我們重要的資本,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擁有的東西,但又是非常不可控。所以假如看了一本“錯”書,我會非常焦慮,自己浪費了時間;假如一個問題的評論我去點評了,也會有點不舒服,覺得說了這些有什麼用,而且想法一會兒一變,還不如不點評。

同樣的焦慮可以用這個例子來類比:

博士。前幾年的對於博士的新聞都是教育水準查,就業形勢難難,女博士是第三類人找不到對象,所以我不想上博士。而今年的新聞是華爲給剛畢業的博士200萬年薪,全球蒐羅博士。看完雖然知道和自己沒關係,不應該放時間去想,但還是會油然而生一股酸(彷彿自己錯過了200萬)。

博士一直都是博士,價值在一個地方擺着,但看不出來,但社會的看法不同,從原來低價,就會縮小供應,到現在高價,大家纔看重,這也是正常的週期規律。

於我來說,去趕潮沒用,還是看好的領域就等着,行情不好的時候多投入,在行情好的時候能賺到。落到實處就是現在不去和已經是博士、科研經驗的人硬碰,做好自己能做的工作,勤學一點,等應用型人需要的時候,幹多幹好就行了。

所以承認了吧,我們都是投機分子,會嫉妒會羨慕別人,會爲自己不努力沒運氣而後悔。坦然應對這個不太光彩的自己,好好做腳下的這件事吧,投出成果來,投機的負面意義也就自然消退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