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漫遊記

      抽空和幾位朋友去川北浪了一圈。路線是自定西到天水、寶雞,翻越秦嶺中線到漢中、劍閣、成都、北川、雅安、都江堰、汶川,經九寨溝、武都回定西。時間是2015年5月中下旬。

      5月11日自定西出發。

                    (一)

      車到天水百花服務區時準備休息一下,抽菸,給茶杯裏面補水。車剛下匝道,右後輪胎就漏氣了。換備胎時車上自帶的千斤又打不起,大家動手去服務區房子後挖了幾頁磚先把千斤墊高,把車打起來了,換胎時板手又不應手,借旁邊修車部的時,那老闆態度不好的很,沒有借到,只好到右手旁停的一個老陝的車上去借,那人態度不錯,還指導我們換胎,這般折騰了一個小時總算把車弄好了,再沒情緒休息了趕緊上路。

      一邊走一邊說百花服務區這個給人不借板手的修車部老闆,大家一致認爲肯定是這老闆家的人偷着在那匝道上撒了些釘子之類的把我們的輪胎扎破了,不然的話這車從家裏出來才兩個小時怎麼就壞了?一路埋怨這個老闆一邊向寶雞奔跑。

      到寶雞下高速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個修車鋪補胎。這一次要跑遠路,備胎一定要沒問題。修車的師傅尋了半天毛病,胎沒有破,也沒紮上東西,最後才弄清,原來是氣密芯上套的那根小小的皮管年成太多了沒換過,老化了有了砂眼,再加上這車這兩年經常不動在地下車庫放着,這皮管老化的更嚴重了。今天突然坐滿了人,也算重載,跑了200公里人又下去,車突然變輕了,這一折騰輪胎受不了了,砂眼變成了窟窿,氣一下子就漏光了。當時幸虧在服務區,如果在高速上飛奔突然出了這事是有大麻煩的。

      我們這才搞明白,原來是撒展怨枉天水百花服務區的修車鋪老師傅了。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事情看起來真的是這樣子的。

                      (二)

      從寶雞到漢中,大方向是翻越秦嶺經太白、留壩到漢中。這次本可以經岷縣、隴南直接到四川,可一直聽人說秦嶺的風光獨一無二,是中國的脊樑,因此老想着看一看。

      車南出寶雞後,就上山進入秦嶺,不久又下山,經過一片耕地,大多數是果園。5月的寶雞地界櫻桃熟了,又紅又大。我們在路邊地畔上買了兩斤,打開放在駕駛座的旁邊大家挑撿着吃,很甜很酸很醒腦,中午沒睡覺的睏倦一掃而空。這次買的少,想着一邊開車走一邊碰着了繼續買着吃,其實之後再也沒有碰到過這麼好的櫻桃。

      車載導航比較老了,但還可用,我們一車人都沒有走過這條路,全靠這導航指引着翻越秦嶺。過去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過去從長安翻越秦嶺到四川主要有三條道。第一條是陳倉道,從寶雞岀發,大體上沿現在的寶成鐵路線到廣元;第二條是褒斜道,從眉縣出發到漢中;第三條是子午道,從長安出發到達州。其中陳倉道是最靠近甘肅的一條。

      我們走的這條路是出寶雞城向東南方向上秦嶺,接的是古褒斜道。現在這條路是正規公路,上秦嶺急促,下秦嶺慢長。山上路不寬但也不過高過陡,大多數時間是在峽谷中盤繞。

      褒斜道在秦嶺棧道中最負盛名。因沿渭水支流斜水和漢水支流褒水兩道河谷行進而得名。其大致走向是,出西安後向西南入山溯斜水,經鸚哥咀、下寺灣,翻老爺嶺進入桃川河谷,再經靈丹廟上五里坡進入虢川盆地,過塘口鎮、咀頭鎮,至兩河口進入紅巖河峪谷,經關山、寇家關至西江口,西江口以下即褒水乾流峽谷。順次歷抑川、下南河、武關河、馬道鎮、青橋驛出山至漢中,全長250公里。

      目前公路兩邊、秦嶺深處植被非常好,野花遍野,樹茂林密,多是天然次生的,原始的大木頭應該早在三國修棧道時砍光了。間或在溝畔間、道路平坦處有三五人家,田疇如毯,風景如畫。由於現在修路技術了得,這路的線型修的比較平,尤其是溝底,過去人沒法走只能修棧道的地方都填平了,沒了過去走蜀道時那種非常艱難的感覺。現存的棧道只有公路下到秦嶺南坡溝底的時候,應該就是褒水峽谷的某一段,看到了一部分,是一個景區,正在維修。我們簡單地停車轉悠了半個小時,天也快黑了又接着向漢中趕路。

                    (三)

      在天已經黑漆漆之後進的漢中市。

      漢中介於我國的南北地理交界處,位置得天獨厚,氣候特點獨具。城市因漢水而得名,被譽爲“漢人老家”。漢中的出產非常豐富,南方產的漢中都有,北方的物產漢中也有,但品質上和口感上卻總是差了一些,也是不南不北的意思。

      漢中這個地方就是爲打仗做準備的,從地理、文化上漢中都應屬四川轄治,但歷朝歷代漢中都劃歸陝西管,就一點,避免四川條件太好了容易形成割據!中國還有一個地方在地理區劃上很特殊,那就是甘肅,從河西走廊到隴南山地很狹長,但它卻很好地把疆、青、寧、蒙、川西北這些地方隔離了開來,這是一種很有利於中央治理的大思路。國家對甘肅的發展定位中就有一條叫“生態屏障”“戰略通道”,這其實也是有傳承、有道理的。

      漢中的油菜花海全國有名,漢中的農村和小鎮非常美麗,四季如春。但城市建設和中國所有的小城市一樣,模式差不太多,我們也沒有時間能花在漢中,夜裏僅宿了一覺,第二天是穿城而過。

      下一站:劍閣。

                            (四)

      劍閣,既是縣名亦是關名。

      劍閣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川、陝、甘三省結合部,守劍門天險。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境內劍門山脈積石阻雲,溝壑縱橫,下自成蹊,順着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由涓涓細流聚成條條河流,注入清水江,經南部、閬中匯入嘉陵。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此地有“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便鑿石架空爲飛樑閣道,以通行旅”,這就是劍門蜀道的來源。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爲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爲軍事要隘。所以從歷史上看,劍閣先是關名後爲地名再成縣名。

      車到劍閣縣城邊上是大中午。我們提前定好了一家豆腐店,一到地方就洗手吃飯。劍閣的豆腐宴是很有名的,有各種各樣味道的做法和吃法。 吃飽喝足就直接到劍門關去。

      把車停在景區北門外廣場一家店鋪門前後,坐這家主人的私家車直接上了大劍山山頂梁山寺門口,在這裏購票進的景區。從山上往下走要省好多的力。一塊兒的朋友走了山頂的玻璃棧道後,看過崖邊的“大小穿洞”、走過“鳥道”,在“媽媽崖”邊望了一陣崖下,順“天梯”下山。唐李白在《蜀道難》詩中雲“天梯石棧相鉤連”,北宋王安石也有詩云“劍閣天梯萬里寒”,沿棧道下到天梯峽底就到關樓北門了。劍門關始設於諸葛亮,有1700多年的歷史。關樓屢毀屢建,在冷兵器時代的上百次戰爭中從未被正面攻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譽,素稱“蜀北屏障,兩川咽喉”。關檐下掛“天下第一雄關”的牌匾,這就和甘肅嘉峪關關城上的匾寫的重了?不過這兩個關也確實都稱得上雄關。穿過門樓洞子往前走就是景區的南門,一些蜀漢人物的塑像就在去南門的路上。我們還得返回去取車,故在關樓前後轉了一圈後就返回北門開始了下一段的行程。

                      (五)

      到成都後我們和另一路沿212線自蘭州直接到成都的朋友匯合了。

      晚上川地幾位曾在岷州討過生活的朋友招呼吃飯,其中一位來自涼山木裏,後來一直在微信朋友圈裏我們還是朋友。誰知道四年之後他也離開木裏回到涼山,而木裏又發生了一場震撼全國的森林雷擊大火災,而犧牲的消防員中又有一位來自岷州維新?這個世界真是有那麼多的無奈!哲學上講的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普遍聯繫的,有些聯繫真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第二日晚上去了錦裏,又吃了錦裏的火鍋,第二天白天去了寬窄巷子,也算是把成都看了!和六年前送孩子到雙流上學時相比,成都繁華了好多,也大了不少。那時候很希望孩子學成後能留在成都,最終卻未能留下,成都很安逸,很喜歡成都,卻和成都註定是有緣無份了。

                    (六)

      北川是綿陽管的。

      綿陽在十多年前曾經來過,只記得城邊上有一座塔,塔下有沒有寺不知道。當時的長虹電視在全國買的火熱,一個地級市有這樣一個企業都了不得了,而綿陽還有好多叫人羨慕的東西,氣候溫和宜人,植被非常之好,另外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在這裏造的,這裏的院士很多的,路上你隨時碰到的一個老人說不定就是國家兩院院士,但我們以前並不知道綿陽有北川,直到5·12汶川大地震之後。

      一早我們從成都出發去北川。領路的大陳師車上沒導航,他的車圍着我們住的附近街道轉了兩圈硬是上不了立交走不出成都,沒辦法我們的車跑到前面帶路,出城上成綿高速從綿陽邊上經過後向北川老縣城出發。

      剛過汶川地震週年的紀念,去往北川的路上車和人都很多。進北川老縣城的路一直在溝裏盤繞,臨進“城”時,一已經不斷的斷垣殘壁,進城的路沒有硬化,所有的的車都是靜靜地跟着,沒有一個車鳴滴打喇叭,車也揚不起一絲的塵埃。停好車步行進入城區,遇難者公墓前草坪常綠、白花常在;北川中學的廢墟前,石塊高高堆起,那一面紅旗還在迎風飄揚,那個籃球架還在;那些單位的舊樓還在,幾家還沒倒塌的人家房間裏孩子的書本還零亂鋪承在地上;湔江河水在廢墟邊流淌,紀念館中一車接一車的人無語,低頭走過,胡錦濤總書記當年在現場那“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的講話還在紀念館中不斷地迴響!不到現場去你永遠不知道大自然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共和國曾經經歷過無數的災難,可汶川大地震卻是中國人民永遠刻骨銘心的痛。

                      (七)

      北川老縣城在5·12地震中夷爲廢墟後,震後由山東援建,在原屬安縣的永昌鎮建成了北川新縣城。

      新縣城的中心叫北川巴拿恰,好像個外國名字,其實是羌語,意思是做生意的地方,其他地方就叫商業街、歩行街。這裏的建築全是羌族風格的,爲片石砌成的平頂房。古羌人以牧羊爲主,羊頭被當成吉祥物供奉在大門或寨門上。北川是羌族自治縣,北川的羌族約佔全國羌族人口的三分之一,新縣城多處設有羊頭標誌,以滿足羌民族人民的心理需求,羌族雕樓、吊腳樓也到處都是。整個新縣城的規劃建設就是以巴拿恰爲中心,其他功能區及居民區都圍繞着巴拿恰展開。

        安昌河在新城邊流淌,經過山東援建者的整治,安昌河兩岸的風情帶已經成爲北川新縣城重要風景區,橫跨安昌河的風雨廊橋是雙層明清式仿古建築,也已成爲全國同類型最長的風雨廊橋,吸引着衆多遊人。從巴拉恰到風雨廊橋就構成了北川新縣城的中軸。

      我們在北川巴拿恰周邊轉游的時候正是下午,整個城區人口還是較少,現在不知道發展的怎樣了?北川主要是目前還不在交通幹線和交通環線上,長遠的發展一定會受到交通的影響和人口的影響。目前除遊人外,其他商業人口和流動人口還明顯不足。願北川的發展特別是常住人口的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好。下一站,雅安!

                    (八)

      從成都去雅安的路是“成雅高速”,向西向藏東方向一直走,是川藏線的一部分。

      十多年前,跟着一個漢中的老朋友在綿陽曾上過一次峨眉山和樂山,其實這兩個景區就在雅安方向,過去一直沒整明白,老是以爲峨眉山和樂山在川東重慶貴州方向,其實正好反了。

      雅安過去是西康省的省會所在地,青衣江穿城而過,東靠眉山,東南接樂山,南界涼山,西接甘孜,北壤阿壩。

      雅安古有“三雅”之說,即雅安的雅雨,雅魚,雅女非常有名。在雅安跑了三天,一次雨也沒有下,這也是很少的現象。雅安地處川藏、川滇公路交匯處,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結合過渡地帶,現在雅安市政府所在地就叫“雨城區”,雅安是有名的“氣象怪城”,一年有300天都在下雨,素有中國雨城之稱,這裏連着幾天不雨也算是奇觀。

      雅安的大街上沒有時間轉悠,去的多是雅安地震後的重建工地,民工見了不少,雅女沒見過幾個,雅安姑娘很美麗是真的還是假的也說不上。雅魚卻吃了,肉也就那樣了,其實最特殊的是雅魚脖子上的一根像一把寶劍一樣的骨頭,真的從來沒有在其他地方的魚身上見過,只有雅安產的這種魚纔有,也算是奇了怪了!

      去了蒙頂山萬畝茶園,在藍天和陽光下,層疊起伏的茶園似一片碧綠的海洋,形成了茶中有花,梯次開放,色彩紛呈,四季輝映的景觀,通過災後重建實現了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農變富農的願景。

      去過周公山下的集中安置點,周公山古名蔡山,處周公河畔,相傳三國蜀漢諸葛亮南征時,于山麓夜夢周公授計,從而征戰獲勝更名周公山。安置點在周公山下平坦處,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青瓦黃牆的川西特色民居,突出民俗旅遊,亦住、亦農、亦遊,走岀了一條嶄新的農旅發展之路,爲選址上上之選。

      走過雅安“九大碗”,這是一片老房子建築羣。小青瓦、土磚牆、石獅子、大石缸、老牌匾,長廊、戲臺、三合院、四合院,建築古色古香,到處大紅燈籠高高掛。雅安的“九大碗”即是名建和名店,亦爲名吃,是由川西農村壩子上紅白喜事上的九道菜演變而來,這和隴中農村地區的“十三花”的來源差不多,一個意思。川西農村過事情上菜七道、十一道都行,九道數字最好,但不會上八道、十道,據說川西壩子上,餵豬的食槽一般都是用石頭做的,民間相沿把吃“十碗”的作爲罵人是豬的意思;而八碗菜一般又是打發要飯的,因爲一張桌子上能坐八個要飯的,一人一碗就是八碗,故“八”的意思也是不好。

      雅安是中國大熊貓的故鄉,也是大渡河流經的重要地方,這些由於時間關係都只能失之交擘。

                    (九)

      青城和都江堰緊挨在一起。

      青城天下幽,知道青城山主要是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知道的,那裏有個重要的武功流派叫青城派。在名山大川中間,青城山的高陡並不是最厲害的,爬應該沒問題,但我們一夥人老少皆有,最後妥協的結果是纜車上下。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名山,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峯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主要有建福宮、天師洞、超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主峯趙公山,海拔2434米。山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個供登山人休息一下的小亭子,這些山亭多取枯樹爲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爲凳,枯枝古蕂爲飾,和道家“抱朴”“道法自然”的境界相通。說到青城山,又記起蘭州榆中有個“青城”古鎮,地處黃河岸邊,這名字不知道又是怎麼來的,和青城山應該沒有緣源吧?

      爬青城山其實是看過都江堰後之後。都江堰是5·12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的重點之一,都江堰市區和景區的重建規劃是由同濟大學規劃院做的。

      都江堰的魚嘴、飛沙堰、寶瓶口、安瀾橋依然安瀾,岷江水不捨晝夜奔流不息。都江堰的偉大就在於建堰2200多年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都江堰“壹街區”是災後由上海對口援建的暫新街區,其安居房和街區建設有機融合了川西田園風貌和上海里弄風情,院落圍而不合,街道通而不透,城市與自然融合,歷史與現代並存,居家、就業、休閒兼顧,創造了一種山、水、林、城、堰、橋、湖融爲一體的城市街區可持續發展的暫新架構。

      接下來的日程中能夠把我們始終溝聯在一起的就是那條奔流不息的岷江!我們溯江而上,走進了汶川。

                    (十)

      汶川縣城在岷江邊上。

      汶川隸屬阿壩藏族自治州,因岷江而名,古“汶”“岷”通用,岷江也叫汶江。岷江在汶川縣城這一段河道比較陡,河水不是流,簡直是咆哮。縣城地形非常窄小,不寬的溝裏面,河道又佔去了一半,兩邊就剩不了多少。我們住在政府招待所,感覺山就緊靠在後窗戶上一樣。

      晚上吃過飯時間還早就來到岷江邊上轉一轉。這兩岸的風情線是災後重建的,各種設施非常完善,河岸邊景觀燈很漂亮很舒服,坐在岸邊涼亭中,耳邊滿是江水濤聲。汶川城位於一個三岔路口,順岷江方向而去的這條路就是國道213線,南下都江堰,北上蘭州;過岷江對面那條向西而去的國道是317線,就是去往州府馬耳康方向和川西甘孜藏區的。

      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在離汶川城68公里的映秀鎮,界於都江堰到汶川縣城的中間,我們沒有時間去,僅從北上的高速路畔上看到了那塊路牌。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在2008年,震級達到8級、烈度達到11度,嚴重破壞範圍達到十萬平方公里,由於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屬於淺源地震,破壞性巨大。

      汶川縣城大多數災損後的建築是原址重建的,縣城重建的重點是災民建房、河道治理和兩岸及兩山地質災害防治。經過廣東傾力援建,街道沿江而走,乾淨整潔,四周高山聳立,直插雲霄,山體緩坡處有村莊掩映在白雲綠樹中間,汶川已經成爲213國道線上最秀美的山城和藏羌文化生態體驗區。

        車輛繼續前行,沿着岷江大峽谷谷底那彎曲的盤山道行駛,不遠就來到了那久負盛名的“雲朵裏的村寨,古羌王的遺都”——蘿蔔寨,亦稱中國羌族第一寨。這裏處於高山之上的臺地,地勢平緩寬闊,是鳥瞰岷江大峽谷最理想的地方,也是迄今爲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黃泥羌寨。這裏在地震中曾受到嚴重損毀,經過全面重建,已經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之前。

      沿着岷江大峽谷繼續北上,我們經九寨溝縣取道隴南踏上歸程。

                      (十一)

        至此,我們的四川行順利結束。 願天下永遠都無災無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