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園子》教學隨筆

始終認爲,語文是有生命,有情感且富有靈性的。語文課的最佳狀態應該是詩意,自由的——老師灑脫,不緊繃,學生自由,不拘束。

最近聽王文麗老師執教的《祖父的園子》就是這種感受,老師不瘟不火地與學生聊着天兒,談着話,不知不覺中將孩子們帶到了祖父的園子,與蕭紅一起粘着祖父,膩着祖父,享受“後花園”的快樂,自由;也在不知不覺中他們走近了蕭紅,走進了《呼蘭河傳》這本書,被蕭紅的人,被蕭紅的語言感動着……

整堂課渾然天成,沒有故意雕琢的痕跡,老師和學生都是自由的…

於是自己也有了上這堂課的衝動,結果就真的借班“複製”了王老師的課。然而上下來的感覺與自己的預期真的是大相徑庭:模仿的結果僅僅是“形似”而已,整堂課能感覺到自己努力地想把學生,把自己帶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去,然而最終還是站在文本之外,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關在園子外面,讀了一遍“蕭紅的故事”。這種感覺着實令人沮喪和失落,腦子也像過電影一般反思了每個課堂情境。

首先按照王老師的思路從“園”字切入,通過讀課文和學生一起總結,體會出祖父的園子是個花園,果園還是個菜園,在感受“樂園”時,是從體會蕭紅的語言特點入手的,具體課堂情景如下:

(課件出示季紅真對《呼蘭河傳》的一段評價:蕭紅忠實於自己的體驗和感覺,對於漢語的神奇魅力有獨特的感悟。她的語言生動單純而又形象飽滿,具有生命的質感。她以兒童般的想象力,創造出非她莫屬的靈活句式,完成自由的表述。)

師引導:哪些語言讓你感受到了兒童般的想象力,讓你體會到了一種童真,童趣,請你畫出來,讀一讀,體會體會。

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畫了不同的句子:

生1:  (按照老師要求讀了這段話)

“一擡頭,看見一個黃瓜長大了,我跑過去摘下來,吃黃瓜去了。黃瓜還沒有吃完,我又看見一隻大蜻蜓從旁邊飛過,於是丟下黃瓜追蜻蜓了。蜻蜓飛得那麼快,哪裏會追得上?好在也沒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幾步就又去做別的了。”

師:能說說你的體會嗎?

生1:我能感受到蕭紅的天真,調皮。

師:結合具體的語言用自己的話說說看。

生1:就是感覺她一會兒做這個,一會兒做那個……

師:那這樣的語言你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像不像咱們曾經讀過的一個童話故事?

生1:(思索半天並未想起)

其他學生開始小聲談論,最後他們一致說:《猴子掰玉米》

師:是的,有點兒類似,但還有一則童話的語言也有類似的特點,能想起來嗎?

(學生靜默思考。)

師:看見黃瓜長大了就去吃黃瓜,吃着吃着又去追蜻蜓,蜻蜓追着追着又去做別的了…這像哪個童話?

(經老師反覆引導終於有學生說出了《小貓釣魚》)

師(迫不及待):是的,《小貓釣魚》,你們看,蕭紅她那時候沒有讀過《小貓釣魚》,但她的語言卻能讓我們感受到童話般的色彩,那種天真,自由和活潑……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用心體會體會……

“像《小貓釣魚》一樣童話般的語言。”這是王文麗老師的預設,也更有可能是課堂動態的生成。當時覺得這一設計真的是妙不可言。

但今天呈現在這堂課上,明顯感覺到了生硬,彆扭,因爲學生的第一反應並不是《小貓釣魚》而是《猴子掰玉米》。並且好幾個同學在下面竊竊地笑,顯然他們所感受到的並不是蕭紅的自由,隨性,而是像童話裏的“猴子”和“小貓”一樣三心二意。

特殊的語言往往蘊含特殊的情感,體會言語特點是爲了體驗感受蕭紅的自由快樂,這是本課的教學意圖和終極目標。所以如果能將兩種文本進行比照(透過《小貓釣魚》抑或《猴子掰玉米》的文字,我們能感受到小貓和猴子的調皮,不專心,甚至有作者的批判在裏面。而蕭紅的文字雖然句式上有類似的特點,卻分明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情感,這是爲什麼呢?)帶領學生反覆品讀,去感受體悟文本背後的蕭紅的那種隨性,自由,可以說這是一個課堂生成的契機和亮點,可惜我沒有把握住。原因在於自己並沒有做到對文本心領神會,或者自己的關注點並不在學生,不在文本,而只在預設的答案上。

生2(讀句子):“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

(這是課文中最能體現蕭紅語言特點的一段話,那種反覆的表面稚拙的語言充滿了情感張力)

師:是的,你找的這段話很有特點,你發現了嗎?(目的是引導學生髮現句式上那種反覆的特點)

生2:老師,這一段可以看出園子裏景物的自由,從而折射出蕭紅的自由和快樂。

當看到學生像個“小大人”似的,自信滿滿的樣子,我一下子愣住了,一時不知道怎樣接招兒。

生2:(還沒等我反應過來,該生又舉手了)老師,我還有補充:這段話的寫法叫做借景抒情。

課中思:學生如此言簡意賅地說出了“借景抒情”,表面寫景,實則寫人,並體會出了文字背後“人”的快樂和自由。那還要繼續引導下去嗎?學生都懂了,繼續講還有意義嗎?但轉念一想,這是一篇熟課,也許當時老師就是這樣講的,或者他們參考了類似於《教材全解》這樣的資料。如果是這樣,他們真的能體悟到作者(蕭紅)的獨特情感嗎?未必!

但是課堂情景瞬息萬變,正在我“溜號兒”,“跑神兒”的當兒,學生的情感基調已經發生了變化,甚至有些輕微的騷動,於是只無力地讓學生再次齊讀了這段話,明則體會情感,實則收回學生開小差的心。

蔣軍晶說  散文教學難就難在如何讓學生透過文字感受作者獨特的情感和經驗,想要真正理解和感受蕭紅就一定要讓自己放鬆下來,卸掉“預設”這把枷鎖的束縛,跟着學生一起入情入境地去品味,去感受。一個大兒童帶着一羣小兒童,一個大蕭紅帶領一羣小蕭紅在祖父的園子裏自由快樂地玩耍,像個跟屁蟲一樣粘着祖父,膩着祖父,而不是帶着答案,等着學生中招兒。   

  於是當學生交流到“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這段話時。又有了以下的教學情境:

師:你覺得這段話寫的好在哪裏?

生3:這段話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學生仍然停在文字的表面)

師:文段中哪些詞讓你感受到了“擬人”

生3:(愣了一下)我從“睡醒”,“在天上逛”還有“說話”感受到的。

師:請同學們把這些詞畫出來,再讀這段話,邊讀邊去體會這些詞,如果你能想象出畫面,那麼感受一定會不一樣。

(學生邊讀邊體會)

師:腦中有畫面了嗎?

生:有

師:說說看,你們體會到了什麼?

生4:老師,我感受到了這些動物,植物的慵懶,悠閒,“花像睡醒了似的,鳥像在天上逛似的…”我覺得它們很自由,很舒服的樣子。

師:你讀到作者的心裏去了,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4:(入情入境地朗讀。)

(確實能讓聽的人腦中有畫面感,從開始的“無情”變得“有情”)

師:一個人的快樂是藏不住的,此刻的園子裏一切都有了生命,有了靈性。除了花,鳥,蟲子,園子裏還有許多富有生命活力的事物,你能不能也用“…怎麼樣,就像…似的”來寫一兩句話呢?

(學生安靜思考,寫話)

“果子成熟了,就像害羞了似的。”

“白雲飄來了,就像給花草遮陽似的。”

“穀穗兒掛滿了露水,就像剛洗過澡似的。”

“蜜蜂趴在花朵上,就像要睡着了似的。”

……

以上是孩子們沒有經過任何修飾完全自由的表述。

此刻,即使不說“樂園”這個詞,我想孩子們也能感受到了。

(當然後面還有蕭紅生平的簡介,《呼蘭河傳》這本書的引入,進而感受“學園”和“家園”,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說到底不是一個推理過程,而是一個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過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閱讀理解”只會使學生淪爲考試的機器、文字的工具。

一堂課下來我不想讓學生只記住一些諸如“擬人”,“借景抒情”之類的文字符號。文之無情,即如池之無水,情文相依纔是語文的充實。

所以細細琢磨,這堂看起來疙裏疙瘩的課也算是成功的吧。試想如果全部都按自己的料想行進,學生一直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老師每拋出一個問題,學生都不“冷場”,或者都在老師預設的軌跡之內。那麼這種表面看起來“流暢”的課也許會得到聽課老師的讚歎,自己也會得到極大的滿足感。

可是要知道這並不是自己設計的課,是完全複製,照搬王文麗老師的“課堂實錄”。對,是課堂實錄而不是教學設計,既然是課堂實錄那麼就一定包含了老師的教學機智和課堂生成。如果複製過來,學生也是一樣的反應,那麼問題就大了,最起碼這絕對不是一堂成功的課,甚至是一堂假課。教學思路和框架是可以仿效的,但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和想法,他們的反應和思維怎麼能通過複製呈現在另外一堂課上呢?

回過頭來再想這堂課反而有一種欣喜和安慰,因爲學生的表現是真實的,課堂出現的“打結”證明學生和老師都在思考,都在“生長”。這種思考不是學生怎樣迎合老師,也不是老師想着怎樣控制學生,而是真正遵循自己內心的思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