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一个“气球”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科学家伊里亚•普里戈津(I.Prigogine)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理论,叫“耗散结构”,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的一个理论。耗散指的是系统维持一种新型结构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或物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所有的生命要想维持,就必须从外界输入能量或物质。

我发觉,有一个比喻特别形象,那就是,人作为生命的一种高级形式,特别像一个气球。这个气球必须从外界输入能量、输入物质,才能变得“饱满”,才能维持生存。其次,这个气球还在不断“漏气”,不断释放能量和物质。

我们把这个比喻还可以强化和延伸,你会发觉它会关联到你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事。

一个人长久不运动,就像一个长久不补“气”的气球,实际上还在天天“漏阴气”,时间一长,我们会发现这个人精气神完全不足,像瘪了的气球。

一个人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锻炼那几天鼓足了气,一停下来,气又慢慢泄了。所以教练常常给人的健身计划都是说,要坚持。

你晚上休息,可以养足精神,方便白天给自己打气。结果精神养足了,你还是不想起床,这个时候你的气球其实一直在漏气,你拖得越晚,漏气越多,人越没有精神。这就是早起精神好的原因。在《核心基础运动》一书中,作者提到,早餐早一些,饮食搭配合理的话,是能提高人一天的代谢水平的。

当你健身的时候,锻炼的时候,随时提醒自己,我天天在漏气,要想强壮的身体,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一定要坚持下去。

这是在健身方面的分析。

在关系方面,其实也是一样的。任何人与人的关系,其实都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关系。要想关系长久不衰,双方都要给对方输送物质和能量。你输送给别人就是在鼓舞别人,就是在给对方的气球打气。当然了,对方反过来给你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在给你的气球打气。一来一往之中,关系就加深了。

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爱用想当然的看法。不愿意去维护关系,而是不理不睬,不互动,不交流,不沟通,这样对方没有从你那里得到能量,就会觉得你对他没有意义了。

有的人会说,哦,你说的是,问题是,我不去维护,他也不会死。我要说,确实是这个道理,他离了你,自己会给自己打气,其他人会给他打气,但是呢,你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要做一个别人生命中的打气者,鼓舞者,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断漏气的气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舞、支持,输入能量和物质。
那在关系中,能量指的是什么呢?能量指的是对别人心理、情感有触动的一些行为。比如支持、信任、爱、尊重、接纳。

以上是在关系中的分析。

接下来我们可以谈谈在精神中的耗散结构。

人跟动物的区别是,动物没有思想,人有思想。所以人不会满足吃喝拉撒的。人会追求一种东西,叫做“意义”,如果没有意义,人就会觉得无聊。而普通动物不会觉得无聊。

如果把意义比作能量气球,那我们就会观察到,人在生活中,通过学习、创造,接触到新鲜事物获得的意义感,会渐渐消失,也就是漏气了。于是人们又感觉到没有意义了。要去追求更新的意义了。

人们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这些东西也是能量的一种,输入自身这个“气球”以后,又会不断耗散,不断漏气,又需要不断去补充新的知识和信息。

所以人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鲜事物,不断获得新的认知,来抵消“意义”的消失。

当一个人处于封闭的环境,看不到报纸、书籍、电视,听不到任何人跟他说话,听不到广播,即使吃喝拉撒都有人照顾。这样的一个人,按心理学家的说法,他活不过一个月。

所以,你看,人如果得不到外界输入的信息,他自身的“气球”会迅速瘪下去,造成智力退化、感官能力全面退化,甚至死亡。

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多半也是“气球”出了问题,输入的信息不足,或者输入信息紊乱,造成“气球”出问题。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把人比喻成一个“气球”,来说明生命是一个耗散系统。我们认识到,人需要通过积极的方式,来给自己持续输入能量,来对抗生命力量的自然流失。

愿你我的生命,更加蓬勃向上,精彩纷呈,鼓舞更多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