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人性的枷鎖》才明白:人生百態,最爲珍貴是尋常!


《人性的枷鎖》電影

最近拜讀了毛姆的佳作《人生的枷鎖》,這本書描述了身有殘疾的主人公菲利普從孤兒到長大的完整過程。在他成長過程中遇到了諸如親情、友情、愛情、宗教和理想等人性的枷鎖,以及他在這重重的枷鎖中,苦尋自由而難得,最終發現這都是人性的本來面目。

身體的枷鎖。

主人公天生跛足,身體缺陷使得他從小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感,以至性格方面有些敏感、自卑、過於細膩。上學後面對被嘲笑的現實,一直對自己的跛足很在意。這成爲菲利普成長過程中的第一重枷鎖,好在最後經歷了人事變遷、看盡人世的悲慘離合擺脫了這種身體方面的枷鎖。

親情的枷鎖。

菲利普出生後沒多久父母雙亡。十歲時成了孤兒,沒有充分享受到父母之愛。十歲時成了孤兒,被送到布萊克斯泰勃與他伯父伯母一起生活。不是親生,伯父伯母對於菲利普也盡到了該盡的義務,給了父母所有的愛。

伯父縱然有些迂腐,但也做了一位父親該做的。之前對伯母介紹不多,從剛開始見面的惴惴不安,到菲利普生叛逆時的惶恐,到上學被孤立時的關切,再到情犢初開時的忠告,再到現在職業選擇時的全力支持,每一次都是不動聲響但又恰到好處。相對於伯父的嚴慈,伯母的愛來的更細,更深。或許這也是每一位母親對孩子們愛的表達方式。

友情的枷鎖

天生敏感的菲利普在友情上也是磕磕絆絆。上小學時因爲天生的敏感性格容不得友誼間出現別的人,朋友因此厭惡而失去了這段友情。後來進入社會學習會計、畫畫時結實了一些自認爲是朋友的朋友,但後來發現都是些狗肉朋友,一起享富貴可以,共患難就難了。後來在醫院實習時認識了一位朋友阿西爾尼,在生活破產窮困潦倒時接濟了他,給了他住處、介紹了工作,在他最困難時幫助了他。阿西爾尼的真誠讓他對友情重新燃起了希望,解開了友情的假說。

信仰的枷鎖。

在菲利普被送到神職人員伯父那裏生活後,叔叔告訴他,要篤信上帝。菲利普祈求上帝治好他的跛足卻毫無結果,這使他對上帝感到極大的失望。叔叔指望他上牛津進修神學,他卻堅持要去德國學習。18歲的菲利普進了海德,在那裏學習。以前他覺得不信神是莫大的罪孽,現在他看到他的一些無神論者朋友道德很高尚,因此他下決心不再信仰上帝。

信仰到底是什麼?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還是動物,圖騰?是,也不是。信仰只是人一種精神寄託,而這些精神的物化。信仰可以是任何東西,但又不拘泥任何具體的東西。對於個體,信仰沒有對錯;放到羣體信仰可能會出現碰撞。羣體只能滿足大多數,大多數便不能統一。既然不能統一,有那麼多不同的信仰便不足爲奇。對於不同的信仰應該有包容之心,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職業的枷鎖

關於所從事的職業,期初伯父讓其學習神學,信上帝,菲利普不願爲了“侍奉上帝”而虛度自己寶貴的一生。他斷然離開了死氣沉沉的皇家公學,其後嘗試了畫家、會計、醫生。

經歷了一系列的嘗試發現自己在醫生這個行業能放得開,去醫院的都是病人,那就和他自己的跛足一樣都需要治療,既然大家都一樣,那就不要自卑了,並且來看病的都會對醫生有起碼的尊重,在這裏他能找到輕鬆的自己。

愛情的枷鎖

關於愛情,菲利普也是經歷了愛與被愛,有愛的無法自拔但傷痕累累的,有被愛的死去活來但覺得拖累的。從最初的初嘗禁果的威爾金斯,到後來屢次被傷害但仍然深愛的酒吧侍女米爾德麗德,再到愛自己但卻被自己傷害的女作家諾拉,再到溫柔善良的朋友女兒。經歷了愛與被愛,痛苦和喜悅,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理想的枷鎖

在經歷了愛情、友情、親情等枷鎖後,菲利普關於理想的追逐產生了分歧,一種思想是追逐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另一種是面對現實,結婚生子,過平凡的生活。

在行醫途中他看到,在這世上,最爲珍貴是尋常。最後明白了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編織出的最簡單的形狀纔是最完美的模樣。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認了生命的失敗,可這樣的失敗卻比任何勳章都更加閃亮。 

讀完此書真有種自己就是菲利普的感覺。他所經歷的各種枷鎖不正是我們正在或者即將經歷的嗎?在作者的筆下菲利普每一次選擇都能讓我們好似親身經歷一樣,或讓人氣憤,或讓人激動,或讓人惱怒,或讓人開懷大笑。比如說他在面對愛情時的懦弱讓人氣憤,對伯父的殘忍讓人感覺悲涼,對克朗肖的照顧又給人以溫暖等等。

全文有許多讓人難忘的情節和語句,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最爲珍貴是尋常!人一生中或許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枷鎖,走過很多路,到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人,在你擺脫了各種各樣的枷鎖才發現:這世上,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編織出的最簡單的形狀纔是最完美的模樣。

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認了生命的失敗,可這樣的失敗卻比任何勳章都更加閃亮!

【免責聲明】文中所述從網上公開資料獲得。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網絡,先表示感謝,如有侵權,聯繫刪除。最終解釋權歸本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