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準備秋招的一些體會(二)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準備秋招的一些體會的文章,好像還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今天閒來無事博主繼續更新這個系列:

想看第一篇的請點這裏:近期準備秋招的一些體會

2019也許是過去十年裏最差的一年,但也許是未來20年裏最好的一年

        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博主是每年都會聽的,且不論羅胖的觀點是否值得被全盤的認同,但是每年都會有那麼幾句會讓自己心頭一震,那2018年跨年演講博主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2019也許是過去十年裏最差的一年,但也許是未來20年裏最好的一。是的,2019好像對於每一個人都顯得不是那麼的波瀾不驚,2019:建國70週年閱兵;2019:中美貿易戰打的不可開交;2019:5G即將正式進入商業化應用的進程.......而對於正在找工作的自己也感受到了今年的招聘季有點“冷”。一邊是不斷爆出的大規模裁員;一邊是喊着“海量”HC卻被爆出只有1到2個“蘿蔔坑”的消息層出不窮;而另一邊的事實就是大量的小廠活不下去了,更多的中廠開始勒緊褲腰帶了,而更多的大廠招人更加謹慎了。“玄學面試”、“聊天Offer”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了,更多的互聯網廠商更加註重應聘者的能力和基礎,而不再是學歷和學校了,而一線大廠的報錄比甚至接近於百裏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互聯網“寒冬”的到來是如此的快速和讓應屆生措手不及

算法難?神仙打架和諸神黃昏

       秋招的車輪已經滾動了一月有餘,更多聽到的吐槽是,太難了,甚至牛客網還出現了“太難體”,也有帖子爆料出去年的秋招是神仙打架,今年的秋招則是諸神黃昏。

其實根據博主的觀察,算法崗接近飽和是一方面,而更多的則是太多的人對於算法崗的理解是有誤區的,很多人投算法崗的理由無非就是:高工資,低工作強度,對編程要求可以略低。這裏關於前兩點博主不做置評,但是針對最後一點博主想根據自己的一點體會談一談看法:

首先:算法崗≠對編程要求略低,實際上是更多的算法崗對於編程的要求會更高(博主做過幾家知名大廠的算法和開發的筆試題,綜合來看,算法崗無論是從編程難度還是解題思路等方面來說都是要高於開發崗的,其實我們也可以反過來驗證這個問題就是爲什麼算法崗普遍薪資會高一些),而很多投算法崗的同學問他爲什麼算法這麼難還要投算法的時候,他都會一臉無奈的說,我只會matlab或者說我只會Python,不投算法投什麼呢?

其次:算法與“僞算法”,其實身邊更多人所做的工作是某個算法在實際領域的應用,比如AI技術在SLAM的應用,比如AI技術在auto pilot方面的應用。甚至有更多的人還停留在“調參大師”的領域,比如網上clone了一個開源庫,然後發現有5個參數可以調,好了,就開始調這五個參數的大小,突然發現五個參數到某一個取值範圍的時候效果比較好就覺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至於爲什麼參數要這麼調和這幾個參數都代表着什麼?有沒有內聯關係的時候卻是一問三不知,那更不要說算法的原理了。而這樣的“僞算法”也讓很多人覺得算法是一件很容易,很好上手的事情。放在幾年前,可能還能“摸魚”,但是在算法崗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這無疑是給從事“僞算法”的“調參大師”們發了一道勸退文。

異常火爆的“避風港”

       今年競爭慘烈的除了互聯網廠商外還有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避風港”--研究所、國企、銀行點點點。浦發銀行的提前批就收到了1萬多份簡歷(據瞭解僅電子科大一個學校就收到了1000+的簡歷),而航天某院來博主的學校收簡歷也一度出現了5分鐘100+簡歷的局面,很顯然,面對互聯網企業的“無力”和“危機”,更多的人選擇了規避風險,傳統的“避風港”貌似也沒那麼安全了。

心在雲端身在塵的我們

這一點其實博主在每一篇博文裏都會說到的問題,就是眼高手低。

太多的身邊人,明明編程水平讓人“不敢恭維”甚至有些“慘不忍睹”,卻往往出現這樣的問答:

博主問:最近投什麼了啊?

答曰:百度的算法啊....字節的軟開啊....滴滴的後端啊.....

博主問:爲啥不投投技術要求相對低一點的測試崗啊?能好進一點啊

答曰:測試工資多低啊!測試崗在公司不如開發地位高啊!

博主問:好吧,那怎麼不試試二線一點的互聯網企業呢?能好進一點啊

答曰:二線工資給的不行,待遇也不行,福利也差,不投二線

博主問:好吧,我最近在牛客網看到一個企業還行,就是加班有點多,你要不試一試

答曰:不行,加班那麼嚴重,一點自己的生活時間都沒有了,我得找個錢多還輕鬆的

眼高手低的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水平很高,而把現實的暴擊歸結爲“寒冬”or“企業問題”,顯然還是心中缺少了一杆“公平秤”

一則關於實驗室的打水趣聞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就是關於實驗室打水的一則趣聞,博主所在的實驗室大概有30號人,6個熱水瓶。

博主研一剛來的時候呢,是大家主動打水,女生不用打水,男生打水大家一起喝,而研一的呢一般會多打一些水(博主研一基本上打了一整年的早上的開水),那個時候呢,大家和睦共處,實驗室也基本都會有水喝。

博主研二上學期的時候呢,新研一的來了,出現了幾個不願意打水的人(更有甚者自己拿着水杯去開水房接一杯水,都不帶着實驗室的暖水瓶打一瓶水),而這個時候呢實驗室的熱水就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研一的覺得,我反正沒喝實驗室的水,我自己打自己的;研二研三的覺得我研一的時候天天打水現在也到了我該“享受熱水”的時候了。不過上半學期倒也湊乎,斷水次數不多。

博主研二下學期的時候呢,博士大師姐發現這樣不行,怎麼斷水了呢?好,我們來排下班,每週安排幾個男生負責打水,這樣輪流來。結果,本來主動打水的幾個人也不打水了,因爲他覺得既然排班了,那我就在我分內的時候打水好了,其他時間又不歸我管,我不去。而不打水的那幾個人依舊還是“想盡辦法的偷懶”,結果,經常就出現了輪到某些人打水的時候,某些人就不見了,而剩下的人覺得既然安排了,我沒必要承擔不是我的責任,我也不去。就這樣研二下學期就出現了經常性斷水的現象。

也許這是那幾個“懶人”的勝利,但也許更可悲的是這是更多“勤快人”的妥協。可嘆,可悲。而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死於”這種看不見的“妥協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