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讓我多花2倍時間讀的書

這裏是Z哥的個人公衆號

每週五11:45 按時送達

當然了,也會時不時加個餐~

我的第「87」篇原創敬上

Hi,大家好,我是Z哥。

熟悉我的小夥伴應該知道,我平時看書大多都很快,之前還把自己的速讀技巧分享給了大家。(我珍藏5年的10倍速閱讀法


今年截止到現在,我已經看了30多本書了但是,最近的一個多星期我只看了一本書,郭建龍老師的《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因爲我在速讀完一遍之後,又細細品味了一遍。

這本書真的太棒了,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覺得值得每個人去讀一下。

通過書中講述的中國兩千多年的經濟發展的演變趨勢,會讓你對我們當下的社會經濟,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讓你身處在“廬山”之中,也能識到“廬山”的真面目。

據說這本書寫了7年,爲了力求引用內容的準確、真實,作者翻閱了《史記》、《戰國策》、《周禮》、《春秋左傳》等等67本正史,閱讀量驚人。

我在此書中的收穫頗多,就不一一贅述了。你看,記了一堆內容。


640?wx_fmt=jpeg


就挑幾個讓我感受深刻的點展開說一下。順帶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進一步的思考和觀點。

感受1

剛讀了這本書的1/3之後,你就會發現當今社會中的諸多現象和問題,在歷史上都有過相似的一幕。甚至有些還不止一次

我們當下社會中的企業、組織的經營和治理其實有很多方面和國家的治理是互通的。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那些商場、官場的大佬們,都對歷史頗有研究的原因。

因爲裏面藏着大量的實踐經驗,特別是那些失敗的經驗,導致國家走向衰落、走向滅亡的經驗。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在當下少走很多彎路。


雖然說世事無絕對,一種做法不可能一直對,也不可能一直錯,畢竟所處的環境在變化。但錯過了一個做對的機會還能等下一個,而做出了一個錯的決定,則有可能再也等不到下一個機會了。

之前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圖,也是對這點的有感而發。

640?wx_fmt=png

感受2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是理想主義者,Z哥我也是。

在理想主義者的世界裏,做一件事往往只有一條路,就是那條“最完美”的路。

但其實我們永遠要記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個再完美的想法,執行下去必有衰減,甚至會發生背道而馳的情況

所以,我們務必要在進行方案制定、規劃安排、落實措施等工作的時候,多考慮一些“壞情況”的發生。

我前幾天還和身邊的理想主義小夥伴說,我們要“抱着最好的理想,做着最壞的準備”。如果你也是理想主義者,也可以試試。

感受3

很多看上去很正確的事,如果真的按照100%的要求徹底執行,可能反而會適得其反

比如,納稅對國家很重要,但是100%按戶籍納稅反而會吃力不討好。

因爲灰色地帶的「模糊性」背後體現的是「靈活性」。爲了徹底消滅灰色地帶,執行起來反而會變得更加的“機械化”,很容易會陷入到爲了追求某個指標去做事。

那麼怎麼來考慮?Z哥建議你從“邊際產出”的角度來考慮。

當我要做一件事,從80%做到90%可能是值得的,投入產出是正的。但是當95%做到99%還值得嗎?得好好慎重考慮一下,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不要一股腦的死幹。

感受4

那些身處高位的人一定要定期到一線去,通過間接的、側面的、局部的信息來驗證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的「可信度」

根據書中的記載,隋朝的官員上報給皇帝的數據,有些甚至被誇大10倍。比如,一個很容易判斷的點,當時登記在冊的土地面積比我們當前的國土面積還大……

皇帝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做決策,錯誤必然比正確的多。

那麼怎麼才能改善甚至是避免呢,其實在之前的《一句話概括4本管理著作》中也有提到一些。

  • 用書面報告代替口頭陳述。

  • 偶爾深入問一些細節作爲“抽查”。

感受5

一個人或者組織,其實和軟件系統一樣,所處的位置越底層,穩定性越是第一位的。(職業病,習慣性的喜歡和技術扯上關係:D)

比如,一個軟件系統分硬件層面和軟件層面,軟件層面做的再好,硬件層面只要不穩定,全盤崩塌,這個軟件的價值等於0。

這也是爲什麼越基礎的事物發展的越慢,因爲對它們來說,除了“快”,更重要的是“穩”。

所以,如果你所從事的工作是其他人的“下游”,那麼不妨考慮一下,平時是否有把穩定性放在第一位?是不是有讓別人覺得你靠譜?

感受6

以尋求共贏,一起把餅做大,一起分享做大的紅利,纔是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如果我們以零和博弈的視角去做事,那不是你贏,就是我輸。

假如止步於此,我們的社會其實是無法發展和進步的。因爲整體的“總量”沒有增加,蛋糕還是這麼大。

甚至因爲相互之間的內耗導致蛋糕更小了也有可能。

所以,我們平時在與其它人合作的時候,應該更多的去考慮,這個蛋糕我們可以一起做到多大?在做大的過程中,如何去分這個蛋糕,讓大家都能享受到做大的好處?這二個問題很現實,但很重要。


我們這個時代新產生了很多崗位,並且越來越多的工作內容無法被客觀的量化。這個情況還有愈演愈烈趨勢。


如果用經濟學中「剩餘索取」的概念來考慮分蛋糕的問題,會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在減去事先計劃的支出和可量化部分的支出後,“剩的多,得的多;剩的少,得的少。

感受7

Z哥我一直是將「事物皆有兩面性」奉作最重要的理念去做事的,剛開這個公衆號那會我還將它設置爲關注自動回覆中。


在閱讀該書的過程中,有些事例讓我對這個理念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比如,我們現在每天在用的“人民幣”這種法定貨幣,其實也是有利有弊的。雖然大家都喜歡它:D

最早的時候,人們交易用的都是自然貨幣,就是以實物作爲貨幣,糧食、鹽等等。


缺點很明顯,就是假如我想用糧食換鹽的話,必須得找一個正好想用鹽換糧食的人才行。但是優勢是人們在交易的時候自然會以它們的“實際價值”來作爲交易價值的砝碼,缺斤少兩是很敏感的。

當以“面值”爲交易價值的法定貨幣推出後,的確讓交易更方便了。任何東西與貨幣做交換就好了,同時還能促進跨區域的交易。


但中央如果不具備統一鑄幣的能力,交由市場自行鑄幣,會催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因爲大家總會將足額的優質貨幣藏在家裏,交易的時候先將那些摻加雜質的劣勢貨幣用掉,導致市場中流通的都是劣質貨幣,並且越來越劣質。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由中央統一鑄幣,統一規格。漢武帝就是這麼幹的。

但這也讓中央通過鑄幣來間接地增加財富,成了一個方便之選。把0.5克銅當5克銅的價值來用,自然會催生通貨膨脹問題。

這個問題在如今可能會更嚴重,原因你應該也能想到。

感受8

行政效率是一個組織得以持續生存的基本

說起東漢這個朝代,可能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只有那個三國之前的“東漢末年”,好像這個朝代的皇帝沒什麼作爲啊。

其實主要的原因並不在皇帝本身,而是由於東漢繼承的西漢行政體系太低效了,導致連皇帝想要做什麼事,都推動不了。

在我們身邊也能看到類似的現象。有些公司的發展陷入困境,想作出一些改變,但是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改革,推進困難,連老闆都無可奈何,推動不了。

這其實和東漢的情況是一樣的,行政體系已經僵化了。所以行政體系是一個組織的“循環系統”,運轉不動了,離“掛”也就不遠了。

感受9

爲了解決某個眼前的問題,一旦臨時開設“快捷方式”,往往會收不住手。因爲短期利益的誘惑力實在太強了

比如,唐肅宗爲了方便籌錢,建立新的職位「租傭使」,這個職位在正統官員的體系之外。但隨後,各種“使”開始不斷出現,讓正統官員形同虛設,權力失控。

所以,當我們衝着“圖省事”去做一個決定的時候,冥冥之中其實就打開了一條通往“大坑”的“捷徑”。一旦踩不住剎車,那等待你的只有是遠處的“大坑”。

技術圈中,很多程序員對那些歷史悠久的項目怨氣很重,所謂“不堪入目的祖傳代碼”其實就是在每一個時期所作出的各種“捷徑”的大集合。

因爲在當時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對決定者來說這是最省事的一個方案。

感受10

前面說到,唐肅宗爲了籌錢,慢慢開始建立了很多“使”出來。

這麼做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爲沒錢,再加上正統官員體系的行政效率低,籌不到錢。

因爲,財政是一個國家的命脈

這和現在很多企業有錢的時候談理想,沒錢的時候不顧底線斂財的道理是一樣的。

包括說爲什麼皇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倚重宦官?奸臣?原因還是因爲能給他們帶來錢。他們也知道這些錢的收取都是透支未來所得,是不可持續的。但畢竟活得過明天才能談未來,也是逼不得已。

馬斯洛的需求模型所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640?wx_fmt=jpeg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這情況不但會出現在一個組織中,包括我們每個個體在決策的時候也是如此。

感受11

盯住基礎科學的創新,這裏面蘊藏着大量應用層面的創新機會

宋代的雕版印刷術成熟促使了“飛錢”誕生。這也是我們現在用的紙幣的起源。


在“飛錢”誕生之前,人們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畢竟,身上揣着那麼重的貨幣,沒事誰願意走的很遠去做交易,或者多帶一些在身上。

Z哥認爲最近大火的AI、區塊鏈、5G,本質上還是應用層面的創新,因爲底層所用的東西還是那些老的事物。

像量子領域這種,假如能夠進一步的突破,我認爲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基礎科學的創新。

不知道你怎麼看?

總結

今天這篇文章的內容比較散,但是「知識密度」比較高,可以多回味、思考一下。

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如果你最近正好想找書看,不妨看一看這本,真的是強力推薦。


幫你搜了一下價格,如果湊單買的話京東便宜,單買的話噹噹便宜,下面請自取。

推薦閱讀:

原創不易,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就「在看」或者「分享」一下吧。鼓勵我的創作 :)

640?wx_fmt=jpeg

如果你有關於軟件架構、分佈式系統、產品、運營的困惑

可以試試點擊「閱讀原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