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輕易打破規則嗎?

這裏是Z哥的個人公衆號

每週五11:45 按時送達

當然了,也會時不時加個餐~

我的第「86」篇原創敬上

俗話說的好,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但是有些時候,可能破壞規則反而是一個更有效的方式,這個時候到底該不該打破規則辦事呢?

比如前幾天發生在Z哥身邊的一個例子。

公司有一個臨時的事需要處理,針對其中的在系統上做單子該由那邊進行產生了分歧。

這項工作呢,按照崗位職責來說是部門A來負責做,但是在這個臨時的事情中,部門A覺得部門B直接來做的話,效率更高。

因爲這個臨時工作的主導方是部門B,並且在這件事中,部門A做單子的工作需要依賴部門B提供的數據進行,所以部門A索性建議部門B自己來做。(其實部門B對怎麼做單子並不熟悉,但是這個比較容易學會)

640?wx_fmt=png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短期利益和原有規則衝突的例子。

到底該選擇“短視”(非貶義)?還是堅守規則?可能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是該如何思考這個問題才比較合理,還是有深入挖掘的意義的。

爲什麼“短視”的決策更容易作出

上面的例子中,部門A給出的建議看上去是針對當下這個問題的最優解。哪怕真的是這樣,本質上還是一個“短視”的決定,因爲考慮的範圍僅限於“當下”。


有一個實驗揭示了「我們爲什麼更容易作出“短視”的決定」背後的一些奧祕。


2004年,普林斯頓大學做了一項研究,通過掃描人類大腦的方式觀察面對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時,大腦的表現。


  • 當實驗對象接受即時獎勵時,他們的大腦邊緣區高亮,也就是這一區域產生了大量的神經活動。


  • 當研究者向實驗對象承諾未來給予他們某些獎勵時,實驗對象的大腦邊緣完全不亮。進一步研究後發現是由大腦的前額葉皮質發動的。

是不是很有意思。


說明們作出的決定是不是“短視”,並不是由一箇中心節點控制的,而是分別由兩個不同的節點控制的,哪一邊勝出,決定了你的選擇是“短視”還是“不短視”


然而,大腦邊緣系統的“輩分”可比前額葉老的多。


前者在原始社會就已存在,是“短視”、“衝動”的主人,它又被稱作“蜥蜴腦”;而後者是相對現代的結構,負責抽象思維、解決複雜問題、保持理性。


所以,以後你有個理由可以說了,我“短視”也是不得已,生理反應:D


哈哈,開個玩笑:D。


其實從我們人類的進化過程來看,前額葉層的“壯大”就是我們有別於其它靈長類動物的地方。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爲「長期主義」正在逐漸主導着我們的思考方向,不斷的刺激和訓練前額葉


如果我們只是樂於追求短期的快感,那麼其實和其它的動物無異,根本不會存在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因爲,單是決定誰先邁出第一步,就足以讓合作陷入僵局。



想改變自己短視的“生理反應”,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培養「長期主義」思想,首先得對“短視”的副作用,有更深的認識。

短視的副作用

首先,大多數情況下,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是衝突的。所以,“短視”會損害長期的利益。

這一點是廣爲人知的。

有多少企業因爲選擇了賺快錢而透支未來,導致陷入困境。

有多少人又因爲選擇了高薪,而做着自己並不擅長,或者並不敢興趣的工作,導致未來的職業道路越走越窄,落得一個焦慮的中年期。

其次,原先的規則起到平衡作用被打破。這必然導致了打破規則後,有人獲益,有的人則利益受損

大家都遵守規則在排隊,一個人來插隊,這個人自身是賺了,但是其它的利益則受損害了。

最後,更嚴重的是,“短視”行爲會引導更多人一起選擇“短視”。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很好闡述了這個後果。

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爲例,如果那些窗沒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裏佔領、定居或者縱火。

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如果無人清理,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爲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維基百科

因爲既然有人選擇了“短視”,並且還得益了,那麼知道這件事的人不選它,其它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損失”。


人性又是厭惡損失的,導致了在大腦的思想鬥爭中,「大腦邊緣」會佔據上風。


隨着作出這樣選擇的人越多,越會激發人性的另一個特點——「從衆效應」,加速進入到一個“不可收拾”的境地。

生活中,「破窗效應」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行人穿馬路,每次紅燈變綠燈的前幾秒(特別是車少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蠢蠢欲動。當第一個人一旦開始闖紅燈,後面的人也會立馬跟上。這個景象在早些年更加嚴重。

還有諸如,排行榜靠買量刷量,公司業績靠造假等等大量“短視”行爲逐漸形成一種風氣的情況。按規則辦事的人往往會吃虧,甚至連“湯都喝不到”。

“短視”的長期副作用

這種打破規則的事情如果一直不被重視的話,長期以往,造成的後果會更嚴重。

首先會對制定規則的公共組織的公信力造成影響。而建立信任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像爬樓梯一樣,降低起來很快,但增長起來則困難得多。

並且,一個公共組織的公信力一旦不足,那麼後續制定的規則,會被人認爲是形式主義,而不受重視。

這個慣性一旦形成,再想逆轉就難了。

其次,個體做事風格的隨意性增大。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就好了,反正是可以不安規則來的,但是呢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又是有或多或少的差別的。

此時,人與人之間協作的內耗開始快速增加,開始相互推諉,做一件事的成本可能反而遠大於之前遵守看似冗長的規則的好多倍。選擇“短視”所帶來的短期利益會消失殆盡,甚至倒虧

那應該怎麼來考慮這個問題呢?

一點思路和建議

首先我們一定要心裏有一個信念。就是,任何問題如果只是在一個維度上考慮,大多是不對的

因爲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的。

所以,當你因爲一個因素就得出了一個結論或者觀點,首先要停下來考慮一下。“我是不是短視了?”。

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兩個考慮的維度,就是「時間」和「空間」

如果說一個問題是一個點,那麼時間就是基於這個點的一條縱線,空間就是基於這個點的條橫線。

640?wx_fmt=png

先來說說「時間」,還是拿文章最開始的例子。

比如,我們可以考慮一下,如果這麼幹了,後續發生一些相關的問題,排查問題起來成本是不是會增加?

畢竟當時臨時做這事的人不是專業的,出錯的概率也會增加。

除此之外,後續排查相關問題的溝通成本也會增加,多了一個干係人。而且這個干係人還有可能離職了,又因爲臨時做事,也沒有留下什麼交接的信息。

如果站在「空間」維度的話,可以再思考一下這樣的決定是否會對其它方面產生影響?

比如,部門B要臨時接的這個活,是否完全覆蓋了原本部門A要做的。如果其中還涉及到一些原本部門A要和部門C、部門D溝通的事情,也要轉由給部門B去溝通。這個影響面會不會太大,不確定性會不會太高?反而得不償失?

Z哥我從這兩個維度出發,幫你提煉了兩個最佳實踐:

  1. 一個規則所涉及的範圍越大(組織規模呈正相關),越不應該爲了短期利益被破壞。

  2. 如果堅守規則所損失的短期利益可以承受,還是選擇按規則辦事。畢竟規則中蘊含着前人的思想結晶,不應該如此輕易的否定它、打破它。

破壞規則的另一面

不過,破壞規則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更快速、更方便、更高效、更低的成本等等。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它的好處。比如,

  • 「託關係」辦事的文化,的確打破了規則,但是減少了建設信任、過濾篩選的環節,讓不熟悉的兩個人之間協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其實也就是減少了資源浪費。

  • 早晚高峯時期,交警和交管通過人爲的干預,對車流進行效率最大化的實時管控,從而避免了擁堵的車道在“乾等”空閒車道的綠燈的情況。

所以,到底是什麼方式最好,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很大程度上也和每個人的價值觀有關。

有的人就覺得過好眼前更重要,未來會怎麼樣還不知道呢?而有的人則可能更傾向先苦後甜,現在的堅持爲的是更好的未來。

不過,如果發現一個規則經常被用同一種方式打破,那麼可以考慮一下將它作爲新的規則,來指導後續的思考、做事的方向。

總結

好了,總結一下。

這篇我們討論了到底「該不該破壞規則」的問題。

首先,聊了很多關於破壞規則的副作用,短期的和長期的。

隨後,分享了我建議的考慮兩個視角,時間和空間。

明白了這些之後,相信你對「該不該破壞規則」的把握就更有譜了。


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640?wx_fmt=png

推薦閱讀:

原創不易,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就「在看」或者「分享」一下吧。鼓勵我的創作 :)


640?wx_fmt=jpeg

如果你有關於軟件架構、分佈式系統、產品、運營的困惑

可以試試點擊「閱讀原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