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樣,風景不同

文/徐菲楊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客觀世界都是一樣的。然而,不同視野、不同境界的人,眼中的風景卻是不同的。

如果視野和境界只侷限於眼前的苟且,那麼看到的註定只是腳下那一塊狹窄的泥地,如果真正做到了視野開闊、境界高遠,那就能領略山巔壯麗、雄渾的風光。

陶淵明曾隱居南山種豆爲生。面對這份艱苦的工作,其他人只看到眼前的拮据和落魄,心中只有對利益的斤斤計較。而陶淵明卻展現了不同的視野和境界:他的眼睛不只盯着一寸一釐的利益,而是通過種豆對自然、生命展開思考:他不僅看打到了豆子的生長,更看見了芸芸衆生成長中蘊含的規律和奧妙;他關注的不僅僅是身邊的豆苗,還有蒼翠的南山,淡雅的秋菊,壯美的夕陽;他不侷限於爲了果腹而忙碌、奔波,而是達到了真正超脫的心境……最終,他領略到了與他人不同的壯麗風景,一首首的田園詩詞,名流千古。

世界是一樣的,環境也是一樣的,爲何不同人眼中的風景迥然不同呢?那是因爲他們視野、境界的差異。有了寬廣的視野和超脫的境界,無論身處何方,都能像陶淵明一般看到常人感知不到的風景。決定眼中的風景的,不僅是客觀的物質條件,更是視野的大小、境界的高低。所以,只要我們在修煉中拓寬視野,在思悟中提升境界,就算眼前萬物蕭然,也能看到似錦的繁花。


一天,三名工人在建築工地上工作。一名路人問道:“你們在做什麼呢?”第一個工人回到:“沒看見嗎,在砌牆呢!”第二個工人回答:“我們在建一棟高樓。”第三個人說:“我們在建設美麗的家園。”多年過去了,第一個人仍在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則成了他們的老闆。

爲什麼三名工人後來的境遇如此迥異?這取決於他們的視野和境界。只有視野不拘於眼前的苟且小利,能看到事物更高更遠的層面,只有境界不止於當下的表象,能思考到更深刻、更有意義的地方,才能收穫美好的風景。如果視野和境界僅僅停留在砌牆完成任務,看到的永遠是遍地的磚瓦;如果能上升到對家園、未來的建設,看到的則是無可限量的錦繡前程。

人們常說:“世界都一樣,風景各不同。”不同的視野和境界,導致了看到風景的不同。有了寬闊的視野和高遠的境界,我們便能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看到獨特的、精彩紛呈的風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