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之如何做好企業中臺的架構設計

產業互聯網時代,企業數字化轉型將成爲一種趨勢。全球知名調研機構IDC此前的一項調查顯示,到2018年,全球1000強企業中的67%、中國1000強企業中的50%都將把數字化轉型作爲企業的戰略核心;到2020年,中國GDP的20%將來自業務數字化轉型的增加值,數字化轉型將上升到宏觀經濟層面,在改變企業運營方式的同時重塑經濟面貌。

數字化轉型其實是將數字技術應用集成到企業內部的管理領域和外部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去,從而對整個業務價值鏈產生決定性的改變。那麼數字技術如何幫助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呢?那就要從中臺開始談起。

一、什麼是中臺
中臺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卻是一箇舊有的名詞,只是在新時期我們賦予其新的內涵。這是因爲在數字經濟時代,IT建設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爲快速響應需求,我們需要用創新思想來建設IT。
數字化轉型之如何做好企業中臺的架構設計
中臺,通過對業務、數據和技術的抽象,對服務能力進行重用,構建企業級的服務能力,消除企業內部各業務部門、各級分公司間的壁壘,適應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集團業務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基於中臺,我們可快速構建面向最終客戶的前臺應用,從而滿足各種個性化特徵的前臺需求,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明確的道路。

中臺定義:

  1. 中臺是一種企業級能力複用平臺,具有一種共性能力,支持了多個業務。核心是“功能複用”,構建“大中臺,小前臺”來滿足業務快速擴展的需求;

2.主要職責是彙總所有業務數據,協同各個業務單元,提煉業務的共性需求,支撐前、後臺業務的快速發展;

3.沉澱了大量的用戶行爲數據(包含非體系內用戶),爲大數據智能算法的新的商業模式奠定了基礎;

4.作爲業務服務的提供方,不需要依賴業務的穩定性,而是需要不斷爲新業務提供能力支持。

二、中臺與前臺、後臺的關係
要了解中臺,首先要了解前臺與後臺各指什麼:

前臺:由各類前臺系統組成的前端平臺。前臺是系統的前端平臺,是直接與終端用戶進行交互的應用層。每個前臺系統就是一個用戶觸點,即企業的最終用戶直接使用或交互的系統,是企業與最終用戶的交點。舉例來說,我們日常使用的APP、H5端、PC端以及小程序都屬於前臺系統。

後臺:由後臺系統組成的後端平臺。後臺是指系統的後端平臺,終端用戶無法感知其存在。後臺的價值是存儲和計算企業的核心數據(數據+計算),例如財務系統,產品系統,客戶管理系統,物流管理系統等,這類系統構成了企業的後臺。

基礎設施和計算平臺作爲企業的核心計算資源,也屬於後臺的一部分。但後臺並不爲前臺而生,由於前端的變化需要後端的變化來支撐,因此對後臺的快速應變產生要求。但是,後臺設立目標不是服務於前臺,後臺的價值是存儲和計算企業的核心數據,是提升後端數據的安全穩定及系統的管理效率。

此時的前臺和後臺就像是兩個不同轉速的齒輪,前臺由於要快速響應前端用戶的需求,講究的是快速創新迭代,所以要求轉速越快越好;⽽後臺由於⾯對的是相對穩定的後端資源,⽽且往往系統陳舊複雜,甚至還受到法律法規審計等相關合規約束,所以是穩定至上,越穩定越好, 轉速也自然是越慢越好。所以,隨着企業業務的不斷髮展,這種“前臺+後臺”的齒輪速率“匹配失衡”的問題就逐步顯現出來。

數字化轉型之如何做好企業中臺的架構設計

爲了改變這個矛盾的局面,適應需求的快速迭代,“中臺”由此誕生,中臺系統猶如齒輪,帶動前、後臺系統飛速轉動。我們可以將後臺的邏輯層拆出來,形成「前臺(應用層)-中臺(邏輯層)-後臺(數據層)」的產品架構。在這一產品架構下,當前臺需求來臨時,中臺能快速的進行響應,從而提升了研發效率,降低了創新成本。

三、中臺的分類

數字化轉型之如何做好企業中臺的架構設計
中臺是從多個相似的前臺業務應用共享的需求中產生的,因此最先提出的中臺是業務中臺,數據是從業務系統產生的,而業務系統也需要數據分析的結果,那麼是否可以把業務系統的數據存儲和計算能力抽離,由單獨的數據處理平臺提供存儲和計算能力?這樣不僅可以簡化業務系統本身的複雜性,還可以讓各個系統採用更合適的技術,專注做本省擅長的事。這個專用的數據處理平臺即數據中臺。

當然還有技術中臺,提供簡單一致的應用接口,把各種技術中間件的能力進行整合和包裝,對業務提供統一的技術支持和輸出。最後就是組織中臺了,但組織架構的調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典型的組織架構就包括:直線職能型(U)、事業部型(M)、矩陣型、網絡型、平臺型,還不算各種組合和變體;如果結合經營模式,還需要了解大家常常提到的阿米巴經營模式以及海爾的自主經營體……所以,這些肯定不是這一篇文章就可以講清楚的,所以本文着重講講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

四、業務中臺與數據中臺
業務中臺是阿里巴巴首先提出的企業IT業務架構的轉型之道。站在阿里巴巴全局的角度來看,業務中臺是從整體戰略、業務支撐、連接消費者和業務創新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的。阿里的業務中臺更多關注如何支撐業務和爲業務服務。

數字化轉型之如何做好企業中臺的架構設計

阿里通過阿里雲平臺將技術中臺進行部署,對集團內共享業務單元(中臺)提供支撐,並最終對前臺各業務線提供服務化的能力輸出。

業務中臺說白了就是將業務與業務邏輯進行隔離,通過制定標準和規範,清楚的描述自己有哪些服務、數據和功能,以減少溝通成本,提升協作效率,讓任何一條業務線都具備整個公司的核心能力,向各業務方提供能夠快速,低成本創新的能力。

從技術角度看,做中臺是爲了搭建一個靈活快速應對變化的架構,更快實現前端提的需求,避免高度複用的功能重複建設,這是敏捷開發、提高效率的地方。從業務角度看,藉助中臺沉澱能力,可以支持快速創新,讓研發更靈活,業務更敏捷,以應對未來不可預知的市場變化。退一萬步講,有些功能其他業務板塊已經做好了,那麼底層只要組合一下即可,更加靈活和快速。

業務中臺是企業中臺建設的核心,需要解決多業務領域的複雜協同,所以面臨的挑戰比較大,需要一把手牽頭,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找準切入點;明確業務目標和範圍,先試點,用驗證過的技術平臺和中臺方法論去賦能業務;在試點過程中,持續融合和迭代優化,磨合出自己的中臺理念,構建自己的業務能力生態,才能逐步鋪開,最終優化組織,提升效率。

接下來談下數據中臺是什麼?數據中臺與數據倉庫的區別?數據中臺與業務中臺如何融合?

所謂數據中臺,即實現數據的分層與水平解耦,沉澱公共的數據能力,它可分爲三層,數據模型、數據服務與數據開發。通過數據建模實現跨域數據整合和知識沉澱;通過數據服務實現對於數據的封裝和開放,快速、靈活滿足上層應用的要求;通過數據開發工具滿足個性化數據和應用的需要,見下圖(以某運營商爲例):

數字化轉型之如何做好企業中臺的架構設計

1、數據模型

數據模型是分層次的,以前叫作數據倉庫模型。這裏概括爲三層,基礎模型一般是關係建模,主要實現數據的標準化,我們叫作“書同文、車同軌”。融合模型一般是維度建模,主要實現跨越數據的整合,整合的形式可以是彙總、關聯,也包括解析,挖掘模型其實是偏應用的,但如果用的人多了,你也可以把挖掘模型作爲企業的知識沉澱到中臺,比如客戶瀏覽偏好分析的模型具有很大的共性,就應該有人把它規整到中臺模型,以便開放給其他人使用,中臺的中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

2、數據服務

將數據模型按照應用要求做了服務封裝,就構成了數據服務,這個跟業務中臺中的服務概念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數據封裝比一般的功能封裝要難一點,畢竟OLTP功能的變化有限,而數據分析受市場因素的影響很大,變化更快,導致服務封裝的難度變大。隨着企業大數據運營的深入,各類大數據應用層出不窮,對於數據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大數據如果不服務化,就無法規模化,也無法滿足內外大數據服務的要求。

3、數據開發

只有數據模型和數據服務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爲再好的現成數據和服務也往往無法滿足前端個性化的要求,這時候就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了,數據中臺的最後一層就是數據開發,其按照開發難度也分爲三個層次,最簡單的是提供標籤庫(DMP),用戶可以基於標籤的組裝快速形成營銷客戶羣,一般面向業務人員;其次是提供數據開發平臺,用戶可以基於該平臺訪問到所有的數據並進行可視化開發,一般面向SQL開發人員,最後就是提供應用環境和組件,讓技術人員可以自主打造個性化數據產品,以上層層遞進,滿足不同層次人員的要求。

五、中臺背後的思考
企業中臺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會一步到位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看到阿里巴巴的中臺建設很成功,也聽到不同的成功案例,但別人的成功並不意味着自己的成功。企業中臺的落地,背後是治理,是企業架構的與時俱進和不斷迭代。

數字化轉型之如何做好企業中臺的架構設計

1、戰略對齊

確保業務戰略和IT戰略的對齊,IT對企業戰略、業務輸出結構性支撐和技術支撐。

2、企業架構

企業架構需要洞悉環境與產業變遷,預見企業運營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業務架構和IT架構,治理IT資產和業務的關係以及與組織的關係,從而保證IT對齊戰略,成爲戰略的執行基礎。

3、可複用

基礎服務有了,那通過中臺向前臺提供“相應的服務”還是提供“一攬子的服務”?取決於服務提供的可開放共用的程度。就像我們看到,各大互聯網決定中臺建設的開始,總是要伴隨企業層級的組織架構的調整。破除部門牆、業務牆、數據牆,通過開放共享實現“可複用”的目標終究是中臺建設的原則。

4、靈活擴展

在一攬子的中臺服務都可輸出後,業務量可能會短時間大大激增。能否扛得住大流量高峯時期的高併發、高可用將成爲一個大挑戰。底層的可靈活擴展能力將非常重要。企業應當應用DevOps、Docker、微服務等先進的開發技術理念,在中臺建設前就開啓數字化的技術轉型。

六、企業中臺的未來展望
中臺的成長離不開前臺業務的創新,只有不斷進行業務迭代和試錯更新,對中臺提出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纔會讓中臺做得更好。另一方面,中臺也需要有自己的產品化、平臺化建設思考,並作爲新業務的孵化器。

中臺還需要建設成爲開放的體系。開放不僅是對企業內部開放,也要對企業外部開放。通過中臺建設,企業可以將自有的中臺系統變爲開放式平臺,從而爲其他企業充分提供第三方的數據和服務。再者,中臺本身通過開放也可以利用和集成第三方的數據和服務,通過開放的API,支持更多的個性化需求和定製化擴展。

“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最合適的企業中臺一定是當你深入瞭解業務、產品、系統、組織,而且不僅瞭解今天在哪裏,還要了解過去是怎麼演變而來,未來又會怎麼演化,只有當你瞭解這所有的東西之後,才能做出最好的企業中臺架構設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