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機器說話,讓機器社交

如果把機器比作人,人工智能比作人類大腦,現在,機器離具備真正的智能還缺少兩樣東西:感知和語言。

缺少感知,換言之缺少對物理世界的認知、判斷與控制,機器空有一顆大腦,沒有輸入和執行的四肢;而缺乏語言,是機器無法像人類一樣進行交流和協作的原因。

如果說傳感器網絡和自動控制技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感知的問題,那麼,機器的語言該如何創造?

一項最直觀的體現——由於語言的缺乏,即便是單體機器具備了感知、認知、自我學習的能力,但羣體機器的協同問題也無法解決。

有一家公司正在進行這樣的嘗試:他們給機器總結出一套“語言體系”,讓不同種類、不同品牌的機器進行交互甚至相互賦能,真正發揮出羣體協同效應。

這家公司就是遠景科技集團(Envision),而這套“語言”體系就是旗下的智能物聯操作系統EnOS™。

從上線至今,全球已經有6300萬臺設備基於EnOS™,在不同應用場景內,實現溝通和協作。

在這套操作系統基礎之上,即便是不同品牌的設備商也可以拉起自己的“社羣”,並根據需求開發各種應用。

設備接入和交互之上,脫胎於行業洞察(Industry Know-how)的專業算法,又賦予了機器面向不同場景解決問題和創造價值的能力,讓它們能自發地進行健康度識別、根據環境進行調節和社會化協作,也就是教會機器“應該說什麼”。

區別於過往的人機協作,在操作系統的加持下,人作爲“機器操作者、協調者“的身份將被解放,機器將打破數據孤島,在城市、交通、能源系統中發揮更多潛能。

10月22日,遠景在公司技術創新日上給上述邏輯提供了更詳細的解釋 ——CEO張雷在發佈會現場分享,人們正在迎來一個以網絡智能爲核心的“新機器時代”,“新機器”通過操作系統形成協同與進化的機器網絡,釋放不同場景內的機器紅利。

遠景科技集團CEO 張雷

在他看來,機器只有形成社交,才能實現自我感知、羣體協作,甚至最終能夠達到自我進化。從“舊機器”到“新機器”,意味着機器從個體智能到羣體智能,從程序固化到算法演化,從效率至上到以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轉變,實現這場轉變的核心是構建面向機器社交網絡的操作系統。

新機器該怎麼“開口說話”?

電腦和電腦間能夠承擔不同的工作、交流任務,是因爲有Windows系統作爲統一出口。而智能手機連接了我們的衣食住行,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安卓和IOS操作系統。

這兩大操作系統所衍生出來的龐大生態,讓我們能從App Store或者安卓應用商店下載到不同的應用。換而言之,作爲底層技術底座,安卓與IOS,扮演的是一個拉通各大消費場景的角色。

但再深入一層,比如在生產場景中、工業場景中,尚未出現這樣一個平臺,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來連接不同行業內的設備。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家庭場景下,一個具備初級智能的清潔機器人,在不加入“機器社交”的前提下,只能聽從指令來完成固定動作。通過機器社交,不僅整個房間中的傳感器都可以變成清潔機器人的“眼睛、鼻子、手腳”,清潔機器人還可以通過與其他同類進行交流,來自動完成更復雜的清潔動作,而不需要人類一條一條下達指令。

但在工業場景下,實現這種機器社交的難度呈指數級增加:各行業中的生產流程千差萬別,所使用的的機器設備也不同。以能源爲例,風電與光伏的發電原理和運行邏輯就大不相同。

“語言”不通導致工業設備無法“對話”,從自動化到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GE、西門子等的工業巨頭也在試圖打造具備拉通行業的技術底座。GE推出了Predix,西門子打造了MindSphere工業物聯網操作系統。

而遠景則在2016年推出了EnOS™,希望將其打造成爲一個連接管理從發電、儲能、用電等硬件設備,實現端邊雲一體化、跨領域協同的智能物聯操作系統。

產業互聯網時代,細分行業中的各種平臺及應用並不缺乏,但能做到跨平臺應用的並不多。比如,應用在風電上的大數據平臺無法直接拷貝到水電上應用,港口設備應用軟件對紡織行業也並不適用。

而製造業的高壁壘也讓外來互聯網公司很難找到突破口,行業內缺乏一傢俱備IT+OT能力的平臺型公司。

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遠景尋找到可能拉通整個物聯網的“鑰匙”——能源是流動和聯通的,任何物聯網設備底層都是要靠電能驅動,這是一條能夠讓跨領域設備“溝通”的途徑。

“只要談及互聯互通,就離不開能源、電力傳輸。任何一個設備想具備通信功能就需要電。”遠景旗下遠景智能(Envision Digital)軟件工程副總裁餘海峯向鈦媒體解釋道。

如圖所示 ,EnOS™主要做的就是技術閉環中的第一層底層連接設備、以及第二層數據處理及算法。再往上層的應用,遠景除了自己基於垂直領域的優勢開發,更多地是希望協同合作伙伴,通過不同行業合作伙伴形成千萬種解決方案。

新機器會通過什麼途徑“說”?

餘海峯介紹,EnOS™在技術上主要有四大優勢,讓它能夠成爲連接新機器的技術底座:

一是底層解耦,靈活部署,開放集成的優勢,解答了EnOS™爲什麼適用於多種場景。

EnOS™採用瞭如Openshift,Docker,Kubernetes等技術,以高內聚低耦合的微服務架構爲設計理念,因而不依賴特定的硬件,使得EnOS™可以被部署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企業私有數據中心。EnOS™開放性的設計也使得服務之間可以輕鬆集成易於擴展 ,便於企業的軟硬件生態發展。

二是主流協議支持,海量設備接入與管理,解答了EnOS™爲什麼能夠接入海量設備。

經過多年沉澱。在EnOS™主打的硬件設備接入優勢上,EnOS™產品系列包含EnOS™ Edge智能邊緣網關和EnOS™ Cloud,都具備主流協議支持的能力。

在智能邊緣網關EnOS™ Edge上,沉澱了世界領先的規約庫適配各種工業標準規約及行業私有規約,其覆蓋全世界超過90%的主流規約並支持新規約的開發和嵌入。而EnOS™ Cloud同樣支持MQTT,CoAP,HTTP等主流物聯網協議,並提供設備全生命週期的管理。

主流協議支持,意味着EnOS™支持海量設備接入與管理。目前,EnOS™的應用場景已經包括新能源發電、智慧樓宇、工廠、園區、城市基礎設施等不同場景,僅樓宇場景中的一幢大樓需要接入的設備就多達幾百種。

三是抽象於領域知識的數據分析與治理,解答了EnOS™爲什麼具備強大數據治理能力的問題。

在數據分析部分,EnOS™ 採用了主流的分佈式大數據平臺Hadoop/Spark/Flink等,面向業務優化的更加強大靈活的數據存儲服務,更加優化的存儲成本,更加易用的流式計算,更高效率的數據獲取服務,降低海量數據的總持有成本,加速數據變現。從物聯網終端到雲到應用的端到端數據治理,提升其可信可依賴度。

四是重視企業級安全,標準合規。

EnOS™近期獲得了新加坡IMDA(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管理局)的認證,證明其核心的功能和性能已達到了IMDA最嚴格的標準,遠景智能也成爲首個獲得該認證的智能物聯網公司。IMDA對EnOS™進行了嚴格安全檢測認證,對EnOS™的應用服務進行了全面的安全滲透測試,驗證結果全部達到了IMDA的高安全標準要求,並在新加坡政府雲數據中心平臺部署。也正是因爲這樣的安全性和可靠性,EnOS™成功中標新加坡智慧城市底層操作系統。

但雖然具備上述優勢,遠景也不可能將完成所有的技術開發和部署。

餘海峯坦言,遠景的優勢是對物聯硬件的洞察和管理,通過管理設備生命週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物聯。在應用層面,遠景目前主要圍繞能源管理和優化,更多應用的開發會交給生態夥伴。

餘海峯同時向鈦媒體解釋:“遠景與一些工業企業的物聯網操作系統有部分相似性。在通用技術層面上,我們做的東西可以說是類似的,但差異化在於,我們選擇的側重點不一樣。遠景選擇的是更通用、更加跨行業的功能,做設備生命週期管理,設備之間協同,以及瞄準具有通訊功能的物聯網設備的電力環節。”

可以說對物理世界的洞察優勢是EnOS™具備跨平臺能力的關鍵。而大多工業企業打造數字化平臺往往是從自家設備入手,有相應的侷限性。

在一些實際案例中,EnOS™已經顯出跨平臺智能物聯網的能力。

在遠景和跨國地產公司的實際落地項目中,EnOS™打通了多個數據孤島——從舊的冷卻管理系統和樓宇管理系統、到新的智能電錶、室內空氣質量傳感器、空間傳感器等,不僅實現統一的智慧能源管理,降低整棟大樓的能耗,還實現了舒適度和空間管理效率的提升。

新機器該“說”些什麼?

上文中所說的,基於EnOS™,遠景搭建了一個實現不同類型機器快速接入的數字交流協作“社羣”。而同時,遠景也在不斷開發各種“工具”,來幫助加入“社羣”中的機器們更好地協作、辦事。

這些工具就是靠沉澱行業最佳實踐形成的、諸多場景驅動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行業應用。

這一部分,遠景基於自己擅長的風電、光伏、能效管理,在風、光、儲能、售電領域積累了340多個專業算法。形成在智能風機上的各種健康監測應用,在智慧樓宇上的微電網調配,針對AIoT電池的管理系統(BMS)等。同時,遠景也保持了開放的態度,開放API接口給各大獨立軟件開放商夥伴。

這些算法和應用,在EnOS™的底層能力之上,爲“新機器”智能提供不斷進化、行動的能力。

與以往程序驅動的自動化機器不同,算法驅動的“新機器”具能夠根據實時情況優化和進化,更能夠互通互聯,發揮協同效應。

在遠景看來,這一階段的“智能”與過去完全不同。

以風機爲例,具備智能的風機在機羣大腦的調控下可以自發地形成“風機社交網絡”。22日創新日當天,遠景同時發佈了搭載EnOS™ Inside人工智能機器進化系統的“超感知”風機。

該“超感知”智能風機,能做到讓八大子系統都有自己的健康監測項目,每颱風機可以知道自己不同子系統之間的健康程度,不是等問題出現才發出警報,而是通過內部協同把問題解決在發生前。

“我們在研發設計中爲每一臺風機搭載數字模型的‘母體’,當成千上萬颱風機和設計母體脫離之後,能夠具備感知能力和自反饋能力,通過邊緣計算解決機器本身的問題,而不必所有數據都上傳到雲端等待反饋來執行指令。只有當個體場景被感知,機器有了充分的自我認知之後,纔有可能協同。”

餘海峯對鈦媒體解釋道,當新機器具備自感知能力,纔開始對場景有辨識。

新機器時代主要是靠算法來實現各種功能,這個算法並不是純靠知識來驅動,而是依靠機器學習,通過不同時空場景下大量樣本訓練從感知到認知,再到行動,這種靠場景驅動的算法和過去的自動化設定程序是有本質上的飛躍。

“物聯網的算法是需要不斷在現場驗證出來的,要經過大量現場的檢驗來持續優化。”在餘海峯看來,場景優勢是遠景在物聯網上比一些純技術公司可能走得更遠的原因。 “就像我們先是解決風機、解決電池(的場景),再同步考慮別的東西。很多做AI的公司缺少的是場景。世界上不缺技術,缺的就是產品裏面能夠適用的東西。”

遠景EnOS™的多場景協同

因此,與算法的迭代相對應的,是遠景在業務版圖上的拓展。

2019年,在可再生能源之上,遠景收購日產汽車旗下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oration(簡稱“AESC”)電動電池業務,進一步補齊從能源生產側到消費側的網絡板塊。

“中國、乃至世界都不缺一個汽車公司,但世界缺一個提供極致安全,又能把電池融入整個能源系統的電池公司。”CEO張雷在創新日發佈會後的媒體專訪中補充道。在他看來,遠景AESC不會侷限於做一家電池公司,而是會成爲一家爲“出行、能源管理、運營管理提供服務的科技公司”。

遠景AESC中國區總裁趙衛軍同時表示:“網絡智能將讓電池‘充/放自由’。通過網絡智能,電動車(特別是動力電池)的價值將被釋放,能夠與智能樓宇互通,形成雙向能源聯動,優化電力供給。也就是說,動力電池的儲能價值得以變現,從而創造出嶄新的商業價值。”

在遠景的構想中,未來,一座基礎的智慧城市用能將會由幾大板塊構成:能源生產(傳統能源+分佈式能源)、固定和移動儲能(電動交通)、用能終端(智慧樓宇、智慧家居等)。遠景想做的,就是爲面向如此複雜系統的城市管理者和企業,提供操作系統。

如何讓更多的新機器來對話?

談及對標產品,餘海峯細細思索後回答鈦媒體,目前業內還沒有與遠景EnOS™完全一致的產品。

與一些單純的能源管理公司相比,遠景可以授權操作系統,完全將平臺的拓展和應用開發交給客戶來做,數據、應用都屬於客戶自己。而工業大廠更專注於支持本身的設備生態和垂直領域,很難做到跨設備、跨領域、跨廠商的全局優化算法。

“遠景肯定不可能把全部硬件、通訊模塊、IoT都做完,這是我們堅持做生態的原因。未來我們將會與更多軟件、硬件合作伙伴一起拓展更多平臺,而遠景的能力就是可以幫助合作伙伴打通端、邊、雲全鏈路,同時共創商業模式。”

目前,遠景已經初步形成了基於EnOS™的生態全景圖。餘海峯表示,生態一定要連動起來,以前是局部優化,現在遠景做的是全局優化:

  • ·在底層通訊上,遠景智能已經與近百家硬件廠商、通訊公司、獨立軟件開發商達成合作。
  • 在雲層面,與微軟等雲服務公司成爲合作伙伴。
  • 在物聯層面,與頭部通信網絡服務商合作,更順暢地接入5G設備。
  • 在應用層面,與系統集成公司形成合作,將更多適用於不同行業的應用包裝成解決方案,提供給客戶。

在構建生態時,遠景同樣以場景爲驅動,並不會盲目挑選夥伴。

遠景執行董事丁民丞在羣訪中補充道,“我們的生態合作是場景驅動,將圍繞着場景來尋找合作伙伴。”

正如Windows一樣——任何機器安裝了Windows,所有驅動都在內,開機後所有設備和應用包括鍵盤、鼠標、網卡、顯示器、WiFi等等模塊都可用,依託與這些合作伙伴的通力合作,基於對硬件通訊“驅動”的預裝,EnOS™的應用客戶,現在都可以在現場通過一分鐘手機掃碼讓設備上線EnOS™。僅需很短的時間,遠景就可以讓一棟辦公大樓中的所有空調、用電設備、儲能設備接入EnOS™,實現真正的快速“社交”。

正如CEO張雷所說,遠景提出的“新機器”網絡智能,正在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場景和價值。操作系統的開放性,也正激發着全球科技與商業聯合創新,共同釋放新機器時代紅利。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趙宇航)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