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款裂變式頭條類App

經手的一個不太成功的項目,亮點有限一直憋着沒說,現在記錄一下權當作業吧。

具體哪個產品就不說名字了,基本就是複製趣頭條,所以是個聚合資訊類產品

內容冷啓動:

爬取,內容源趣頭條60%,騰訊20%,今日20%。內容形式圖文,圖集,短視頻。

爬蟲爬到後去除掉版權信息後入庫,然後通過協同過濾算法提供給客戶端。

用戶獲取:

收徒裂變(產品核心),基本實現了低成本大規模獲取目標用戶。

常規的產品中都會有邀請好友這一功能,但使用人數有限。

收徒裂變就是基於這個傳統的邀請功能做了強化。

首先是入口突出:二級入口,然後各種彈窗、推送、消息引導。提高邀請頁面的pv量。

其次是在邀請頁面突出獎勵,比如當時定的是10元。邀請好友賺10元,強化用戶邀請動機。

有了這兩步後邀請動作就會很頻繁,下來再看新用戶,也就是徒弟這一邊。

首先是分享落地頁的流程簡化,相比於趣頭條需要輸入個人信息,我們什麼也不需要輸入。新用戶只需點擊下載即可,點擊時會自動上傳新用戶和分享用戶的信息,存到服務器。當新用戶下載app註冊時,會從服務器調取新用戶和分享用戶的信息,匹配師徒關係。流程減少了一小步,轉化提升的一大步。感謝openinstall。

其次是新用戶進來後,10元的獎勵不是立即發放給師傅。而需要徒弟完成一個考覈任務,各家不同,因爲我們的獎勵比較高,所以這裏的規則就定的比較嚴格,以此來平衡成本。

規則如下:徒弟需連續三天登錄app,且每天需閱讀3篇以上新聞,邀請者才能得到全部的10元,如果完成一天只得3元,連續完成兩天只得6元。這裏的連續很關鍵,因爲大部分用戶很難做到連續。

最後算下來,通過收徒裂變獲取新用戶的成本是2.4元,算是低成本了。因爲激勵豐厚,所以可以實現大規模。再加上規則的限制,只對能夠帶來目標用戶的師傅進行獎勵,算得上精準獲取目標用戶。

用戶留存:

新用戶進來後,接下來就是促活和留存了。

除了簽到,登錄,開寶箱。主要還是放在了對閱讀行爲的激勵。

開始的獎勵是按篇數進行獎勵,比如看10篇,獎勵多少金幣,類似的。

後來看到鯉魚頭條還是哪家做了閱讀計時獎勵,針對用戶閱讀時長進行獎勵,每60秒獎勵一次。

縮短了獎勵反饋週期,馬上就決定抄。後來趣頭條也上了這個功能,看來也是大勢所趨啊,競爭激烈。

閱讀計時獎勵規則如上,很簡單,沒什麼說的。

關鍵就是防作弊,這裏設置了三條規則,1.在文章頁每3秒檢查頁面高度,如果沒有變化,則認爲用戶沒有在看新聞,計時停止。2.計時獎勵的同時記錄獎勵過哪些新聞,如果用戶重複看同一篇新聞,則將獎勵減少至1金幣。3.設置每日獎勵上線,即使逃過了前面兩條,也能從總數上加以限制。

閱讀計時獎勵上線後,用戶平均每日使用時長從20分鐘提升至55分鐘,效果顯著。新增用戶的次⽇留存提升至50%,次周留存40%,次⽉留存25%。不算太高,但因爲是洗用戶的玩法,尚可接受。

增加收入:

廣告收入分爲三部分:
1.信息流廣告,cpa爲主,接的是百度/360等。
2.內容分享頁,端外的h5頁面接js廣告,接的是谷歌ads。
3.一些大曝光的banner位置,入口位等,cpl廣告,接的有享玩和推啊。

前兩項量大價低,後一項價錢相對高,但轉化低量小。產品做到日活十萬左右時,每天大概能得到7~8k的收益。這點錢不是爲了盈利,還是在驗證模式,後續還有很多方法來提高收益,姑且按下不表。

風險控制:

這塊是比較重要的部分,因爲賞金任務的模式搞裂變很容易吸引到羊毛黨。

以這個模式而言,增長並不困難,盈利長期也可期,關鍵是風控問題。

基本來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產品規則限制爲主,比如首先是賬號限制,初期的提現只支付寶一條途徑,手動輸入支付寶賬號即可,但出現很多賬號往同一支付寶提現的情況。當然還有支付寶賬號輸入錯誤,打不過去/打錯賬的情況。迭代爲需要支付寶授權綁定,且一個賬號只能綁定一個支付寶賬號,30天可以更換一次。另外支付寶還提供了實名認證接口,規則限制只向有實名認證的用戶打款。將風控成本轉嫁給支付寶,大幅提高產品安全。微信提現也類似,不過實名接口在支付的時候纔給,有一點點不同,但不影響大邏輯。

第二階段以黑名單數據庫爲主,接入頂象等第三方數據庫,主要是ip/手機號黑名單等,用戶註冊時過一遍黑名單,如果已經上了第三方黑名單的就加以限制。這是一種比較靜態,且低成本的方式。但是頂象的數據庫也並非百分百準確,後來又接入了其他的第三方數據庫,多家反饋,綜合判斷。

第三階段以用戶行爲爲主,接入數美,針對用戶所有能夠帶來金幣/金錢的行爲,實時監控用戶當下的狀態,網絡離散度、網絡狀態等等大概十來項吧,每一個動作返回一條結果給到我們的服務器做判斷,最後給出一個綜合的結果。

這裏要注意的一點是,國內第三方的服務不能完全相信,比如黑名單這塊,要接多家,自己綜合判斷,偏聽很容易出問題。其次,數美這類服務會給出一個綜合的結果,但是他們的模型未必就適合自己的產品,所以我們當時不要綜合結果,只要每個行爲的單項結果,自己再做最後的風險判斷,建立自己的風控模型。能力可以用別人的,模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比較好。

基本情況就是如此吧。

再談談趣頭條吧,趣頭條目前還是沒有盈利,且虧損還在放大。但就這個模式而言,想要收支平衡,還是得做自己的廣告平臺,例如趣頭條接第三方廣告時aurp慘不忍睹,後來做了廣告平臺,提升到了4毛5。但趣頭條野心也不止於此,已經開始做自己的app工廠,相互導流了。

另外收徒這個模式能否帶來持續增長,存疑。短期內在存量用戶的基礎上會產生大量裂變,但衰減嚴重。以趣頭條去年某三個月的數據情況來看,當停掉渠道推廣,只靠收徒裂變,數據基本處於維持狀態。所以裂變不能取代傳統的渠道推廣,但是能放大渠道推廣的效果,或者反過來說,能降低傳統渠道的成本。

總體而言,這是個略感無聊的項目,對自己的成長有限,對社會意義有限。也許這就是做產品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吧。

原文來源公衆號:青空的片想(Airthinking)
作者:青空片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