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污染,後治理的典範

 

戰後隨着歐洲工業的發展,萊茵河從母親河成爲歐洲下水道,1958年的時候,萊茵河徹底死去了,所有生物幾近滅絕,作爲萊茵河重要物種之一的鮭魚再也看不到了。70年代污染問題開始引起足夠的重視,萊茵河上下游各個國家開始協作起來,治理污染,但是還是沒有徹底解決問題。萊茵河治理的轉折點是1986年的瑞士化工廠爆炸事件,但是幾乎真個萊茵河都沒有毒化工軟料污染了,引發瑞士人的大規模遊行和抗議活動。從此以後,通過立法和幾百億歐元的污水處理廠投資,使萊茵河逐漸恢復了生機,到了1995年,已經絕跡多年的野生鮭魚又出現了萊茵河上游。萊茵河的治理,用去10幾年的時間,效果還是很顯著的。

 

雖然污水得到了治理,但是萊茵河的生態問題依然存在,200百年以來的工業污染有毒物質仍然沉積在河牀底部的淤泥中。由於人爲改造河道,使河道變窄,造成洪水氾濫。水電站的大量修建,造成鮭魚洄游的障礙。這些問題也在逐步解決,例如拓寬河道,增加洪泛區,給鮭魚洄游設立專用通道。

 

萊茵河的治理效果顯著,得益於上下游國家的協作,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環境意識的巨覺醒。工業文明講求征服和改造自然,造成了大量的生態災難,事實證明人必須和自然合作而不是征服。作爲發達的農業文明,中國人歷史上倡導的是天人合一,可是隨着我們對西方文明的學習,我們逐漸拋棄了這一理念,今天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經及其嚴重。

 

中國的污染治理面臨着更深刻的問題,首先羣衆的環境意識很薄弱,在一個物質時代,大家關心的主要是收入問題,其他問題沒有引起重視;其次環境保護部門的腐敗滋生,執法不嚴,在很多地方形同虛設;再次中國河流的上下游各個省份之間在環境問題上的協作不完善 。因此中國的從污染到治理,是一條漫長的路。

 

聽一個多年在中國自覺倡導撿垃圾的老外說過類似的話,黃河與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中華大地是中國人的搖籃,誰會在自己的搖籃扔垃圾呢?

發佈了29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5 · 訪問量 6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