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基礎】OSI TCP/IP體系結構


OSI參考模型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於1977年制定的,這是一個計算機互連的國際標準。

ISO制定這一國際標準的宗旨就是使任何一種計算機系統無論位於世界任何地方,只要符合OSI標準就能和另一個遵守OSI標準的計算機系統實現互聯通信。

OSI模型分爲7層:從下到上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OSI參考模型概念清楚,理論較完整,但它既複雜又不實用

而TCP/IP體系結構卻不同,是目前最流行的商業化網絡協議,雖然不是標準化組織提出的正式標準,但它已經被公認爲目前的工業標準或 “事實標準” ,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實質上講,TCP/IP只有最上面就的三層,因爲最下面的網絡接口層基本沒什麼內容。

OSI採用7層體系結構,TCP/IP採用4層體系結構(如下)

但我們再學習計算機網絡的原理時往往採取折中的方法,綜合OSI和TCP/IP的優點,採取一種只有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如下)





應用層:

應用層是體系結構中的最高層,它直接爲用戶的應用程序提供服務,在因特網中應用層的協議很多,如支持萬維網應用的http協議,支持電郵的smtp協議,支持文件傳輸的ftp協議等等。


運輸層:它爲兩個主機中的進程間的通信提供服務。

運輸層主要使用以下兩種協議:TCP和UDP
TCP:傳輸控制協議,面向連接的,數據傳輸的單位是報文段,能夠提供可靠地交付。
UDP:用戶數據報協議,無連接的,數據傳輸的單位是用戶數據報,不保證提供可靠地交付。



網絡層:

負責爲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服務

(作用1)在發送數據時,網絡層把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用戶數據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

在TCP/IP體系中,由於網絡層使用IP協議,因此分組也叫做IP數據報,簡稱數據報。

(作用2)網絡層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

使源主機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通過網絡中的路由器找到目的主機。



數據鏈路層:

路層將網絡層交下來的IP數據報組裝成,在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鏈路上透明地傳送幀中的數據。控制端在接收數據時,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夠知道一個幀從哪個比特開始和到哪個比特結束。這樣,數據鏈路層在收到一個幀後,就可從中提取出數據部分,上交給網絡層。控制信息還使得接收端能夠檢測到所收到的幀中有無差錯。如果發現有差錯,數據鏈路層就簡單地丟棄這個出錯的幀,以免傳下去白白浪費網絡資源。如果需要改正錯誤,就由運輸層的TCP協議來完成。(數據信息的確認交給更高層的網絡層或者應用層實現)


物理層:在物理層上所傳數據的單位是比特。物理層的任務就是透明地傳送比特流。













本文由Cout_Sev 蒐集整理並修改

轉載註明出處。

謝謝!




發佈了5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1 · 訪問量 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