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什麼時候需要commit

今天在oracle的SQL plus 中執行了刪除和查詢操作,然後在PL/SQL中也執行查詢操作,語句一樣,結果卻不一樣,讓我大感鬱悶,後來才突然想到可能是兩邊數據不一致造成的,但是爲什麼不一致呢,就是沒用commit,

在網上查了一下,大概是這樣說的:

DML語言,比如update,delete,insert等修改表中數據的需要commit;
DDL語言,比如create,drop等改變表結構的,就不需要寫commit(因爲內部隱藏了commit);


DDL 數據定義語言:
create table 創建表  
alter table 修改表  
drop table 刪除表  
truncate table 刪除表中所有行  
create index 創建索引  
drop index 刪除索引
當執行DDL語句時,在每一條語句前後,oracle都將提交當前的事務。如果用戶使用insert命令將記錄插入到數據庫後,執行了一條DDL語句(如create
table),此時來自insert命令的數據將被提交到數據庫。當DDL語句執行完成時,DDL語句會被自動提交,不能回滾。

DML 數據操作語言:
insert 將記錄插入到數據庫 
update 修改數據庫的記錄 
delete 刪除數據庫的記錄
當執行DML命令如果沒有提交,將不會被其他會話看到。除非在DML命令之後執行了DDL命令或DCL命令,或用戶退出會話,或終止實例,此時系統會自動
發出commit命令,使未提交的DML命令提交。


DDL  :
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DDL) statements are used to define the database structure or schema. Some examples:

CREATE - to create objects in the database

ALTER - alters the structure of the database

DROP - delete objects from the database

TRUNCATE - remove all records from a table, including all spaces allocated for the records are removed

COMMENT - add comments to the data dictionary

RENAME - rename an object

DML:

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 (DML) statements are used for managing data within schema objects. Some examples:

SELECT - retrieve data from the a database

INSERT - insert data into a table

UPDATE - updates existing data within a table

DELETE - deletes all records from a table, the space for the records remain

MERGE - UPSERT operation (insert or update)

CALL - call a PL/SQL or Java subprogram

EXPLAIN PLAN - explain access path to data

LOCK TABLE - control concurrency

DCL

Data Control Language (DCL) statements. Some examples:

GRANT - gives user's access privileges to database

REVOKE - withdraw access privileges given with the GRANT command

TCL

Transaction Control (TCL) statements are used to manage the changes made by DML statements. It allows statements to be grouped together into logical transactions.

COMMIT - save work done

SAVEPOINT - identify a point in a transaction to which you can later roll back

ROLLBACK - restore database to original since the last COMMIT

SET TRANSACTION - Change transaction options like isolation level and what rollback segment to use

鎖概念基礎


數據庫是一個多用戶使用的共享資源。當多個用戶併發地存取數據時,在數據庫中就會產生多個事務同時存取同一數據的情況。若對併發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會讀取和存儲不正確的數據,破壞數據庫的一致性。

加鎖是實現數據庫併發控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當事務在對某個數據對象進行操作前,先向系統發出請求,對其加鎖。加鎖後事務就對該數據對象有了一定的控制,在該事務釋放鎖之前,其他的事務不能對此數據對象進行更新操作。

在數據庫中有兩種基本的鎖類型:排它鎖(Exclusive Locks,即X鎖)和共享鎖(Share Locks,即S鎖)。當數據對象被加上排它鎖時,其他的事務不能對它讀取和修改。加了共享鎖的數據對象可以被其他事務讀取,但不能修改。數據庫利用這兩種基本的鎖類型來對數據庫的事務進行併發控制。



Oracle數據庫的鎖類型

根據保護的對象不同,Oracle數據庫鎖可以分爲以下幾大類:DML鎖(data locks,數據鎖),用於保護數據的完整性;DDL鎖(dictionary locks,字典鎖),用於保護數據庫對象的結構,如表、索引等的結構定義;內部鎖和閂(internal locks and latches),保護數據庫的內部結構。

DML鎖的目的在於保證併發情況下的數據完整性,。在Oracle數據庫中,DML鎖主要包括TM鎖和TX鎖,其中TM鎖稱爲表級鎖,TX鎖稱爲事務鎖或行級鎖。

當Oracle 執行DML語句時,系統自動在所要操作的表上申請TM類型的鎖。當TM鎖獲得後,系統再自動申請TX類型的鎖,並將實際鎖定的數據行的鎖標誌位進行置位。這樣在事務加鎖前檢查TX鎖相容性時就不用再逐行檢查鎖標誌,而只需檢查TM鎖模式的相容性即可,大大提高了系統的效率。TM鎖包括了SS、SX、S、X 等多種模式,在數據庫中用0-6來表示。不同的SQL操作產生不同類型的TM鎖。

在數據行上只有X鎖(排他鎖)。在 Oracle數據庫中,當一個事務首次發起一個DML語句時就獲得一個TX鎖,該鎖保持到事務被提交或回滾。當兩個或多個會話在表的同一條記錄上執行 DML語句時,第一個會話在該條記錄上加鎖,其他的會話處於等待狀態。當第一個會話提交後,TX鎖被釋放,其他會話纔可以加鎖。

當Oracle數據庫發生TX鎖等待時,如果不及時處理常常會引起Oracle數據庫掛起,或導致死鎖的發生,產生ORA-60的錯誤。這些現象都會對實際應用產生極大的危害,如長時間未響應,大量事務失敗等。

發佈了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9 · 訪問量 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