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衆——關於大衆心理》閱讀筆記

一、羣體特徵

分析歸納:

(1)羣體是活的:

通常我們認爲羣體中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與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現代心理學認爲:“當許多人湊到一起,羣體一旦形成,羣體便擁有了自己的特點,這種特點與任何一個人的特點是不相同的,但卻具有羣體的普遍特性。”羣體如同一個活者的生物,擁有自己的思想與感情,羣體中共同的感情與思想通常稱爲“羣體心理”。
PS:羣體心理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一旦羣體的構成要素人羣四分五裂,每個人便會從羣體狀態轉換回其本身的狀態。)

(2)構成羣體的個體的狀態:
  1. 個性轉化:當融入羣體成爲一份子後,羣體中的個人的個性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羣體中的羣體個性,另外處於羣體中它們的感情和思想都會關注同一件事情;(PS:很多資料和文獻都表明任何一種精神結構都包含各種性格的可能,在環境突變時這種可能性更爲突出在某些情況下羣體我個性甚至會與獨立狀態下的自我個性天差地別,比如一些人在環境正常時表現爲善良合法的公民,但當環境發生突變時卻表現出他們自己可能都不會相信的邪惡與殘暴。)
  2. 才智降低:構成羣體的個人不管是什麼職業,是男是女,智商是高是低,只要是一個羣體那麼就擁有一種叫做集體心理的心理狀態。當數量足夠的不同個體聚集在一起就如同有機質聚集形成細胞,當類別成分完全不同的細胞組成一個新的生命體,新的生命個體表現出與構成其的細胞組織完全不同。在集體心理狀態中每一個人的個性與才智會被削弱,此時人們有意識的品質被抑制,無意識品質佔據主導決定了羣體的智慧。因此羣體只有普通的品智於智慧和最低層次的智力。羣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真正的智慧卻被愚昧的洪流淹沒。(ps:此時我們可以知道爲啥羣體無法完成對智力要求較高的工作而只能從事低級的勞動,當涉及到普遍利益的決定時只能由傑出人士組成的決策中心來做出。)
  3. 本能喚醒:激發一個人最原始本能的決定因素是數量。處於數量中的人羣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正義”,即羣體就是正義,數量就是道理,就算有列外也會有種法不責衆的思想存在,因此他們的行爲會表現的相當“正義”。單獨一個人時會因爲後天的教育與內心的良知而被約束,其必須爲其行爲負責,無論是法律還是道德上,但是羣體就是法律和道德,在羣體中是最原始的本能表達。
  4. 情緒傳染:羣體中越是感性、本能的情緒越是特別容易感染,而理智與冷靜的情緒在羣體中的作用幾近於無,這種狀態被作者視爲一種羣體性催眠,能使人陷入狂亂、摧毀人的心理防禦。而且在羣體中只要與常理不合的感情和行動都容易傳染開來,程度達到足以讓一個人隨時爲了另一個與其無關的人做出犧牲。被傳染的個體會覺得自己非常強大。
  5. 羣體暗示:人只有在作爲獨立個體時會知道是非善惡和趨利避害,一旦融入羣體有時候就不然了。個人的人格相對來說比較脆弱,當面對羣體意識流時會進入失去自我人格意識狀態,但其行動力還在,羣體暗示會替代意識人格或者喚醒某種潛意識。大腦的知性活動被抑制,正常思維活動被麻痹,此時人完全聽命其脊椎神經所接受的外部信號,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迷信。例如:在歐洲國家很多人都把"13"這個數字視爲不祥之兆,甚至很多旅店基本沒有13號房間。在中國也有打噴嚏的數量與他人在想念自己的說法。羣體有着自動方法非理性衝動的能力,暗示的作用會對羣體中每一個人起到相同的效果,甚至這種效果會隨着羣體情緒鏈條越傳越強烈,直到突破人的想象都不能停止。除非有深諳羣體特性與暗示的技巧——暗示的觀念會即刻轉化爲行動的衝動,否則在羣體解體之前其羣體衝動無法停止。
  6. 價值降低:羣體之中的一個人與其中任何其他人對於羣體沒有人格區別,這才客觀上降低了其存在價值,羣體中的人不過是沙塵中的一粒微粒,任由無意識的大勢席捲。
(3)羣體特徵:

1.在智力上羣體的表現遠不如其組成個人,在智慧方面決不能依賴羣體;
2.羣體比個人更有力量,但是羣體表現極其不穩定,而個人在智力與能力方面都基本維持在一個平均水平線;
3.羣體行爲受感情激起並主導,感情的強弱決定了羣體的行爲能力;
4.羣體表現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某種環境;
5.羣體暗示的積極或者消極性會是羣體是表現出正面的、有意義的還是邪惡、可怕的決定因素;
6.羣體有時是出現騷亂的原因,但是更多時會表現出一種英雄主義——將自我生死置之度外,赴湯蹈火,慷慨就義;
7.羣體衝動、易變和急躁;
8.羣體易於被矛盾的情感激發,走極端情緒化,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9.羣體不會做任何事先策劃,沒有任何長遠打算,羣體如同樹葉,追隨着飄忽不定的氣流,當行動後又會都回歸自己的初始生活狀態;
10.羣體無法持久,羣體有着太多的理想和願望,願望和目標雖然在凌亂中指向同一個方向,但是任何一點意外的刺激都會使得羣體陷入迷失。
11.羣體不承認障礙,無論是原始人還是羣體都不承認障礙或者說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願望與現實之中存在着種種障礙,任何試圖解釋說明的人都會收到其懲罰,例如羅馬教皇時代,天文學家布魯澤因爲公開承認“日心說”被施以火刑,對於羣體來說數量讓其感覺無所不能,就算有障礙性的存在也是對羣體的充滿敵意的挑釁,此時羣體的表現充滿了暴戾成分——羣體沒有負罪感;

(4)一些結論觀念:

1.反直覺的部分:(1)羣體是靠不住的(2)羣體的主要表現是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批判精神和判斷力並且會誇大情感等(3)現代心理學認爲羣體的特點與表現是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中才有可能看到的,而類似羣體表現的低級進化形態的聲明以女性、野蠻的原始人以及兒童爲主(關於(3)的相關討論鏈接)(4)我們常常認爲我們情感源自我們的內心,但是實際情況確不一定,情感不會無緣發生,對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情感,但是同一種族在情感指向上是一致的(5)相比於邏輯性的事情,羣體更容易接受子虛烏有的神話和毫無邏輯性的事情,除此之外對一切都不去理解

(5)羣體發展與個人:

在文明誕生之初,不同來源的人由於移民、入侵和佔領等原因聚集在一起,血緣、語言與信仰有所不同,但在漫長的歲月中羣體逐漸融合成爲整體成爲一個種族有着相同的特徵和情感,在穩固後就成爲一個民族,此時的民族是經過長期努力和重複鬥爭的反覆獲得了某種理想後而形成的,這種理想足以讓一折種族中每一個人在感情和思想上得到統一。當名族形成的時候,一種包含各種制度、信念和藝術的新文明就誕生了。民族會在追求理想中獲得某些建立豐功偉績的必須的素質,但是由於其本質是羣體所以會有變幻不定的特點,而且波動的穩定範圍就是其相應的發展區間,這變化之中會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基礎就是一個民族的稟性。但是歷史發展有着其規律性,當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強盛和複雜程度後便會止步不前,一旦止步不前就會進入衰退過程,此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作爲種族支柱的理想衰弱,在其激勵下建立起的宗教、政治、社會結構也會開始動搖。隨着種族理想的消亡,種族逐漸會失去自己團結強盛的品質,種族集體的自我意識會逐漸被個人自我意識的發展取代,本來的聯合體或者一個整體的人羣會變成一羣缺乏凝聚力的個人。

發佈了38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7 · 訪問量 874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