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关于大众心理》阅读笔记

一、群体特征

分析归纳:

(1)群体是活的:

通常我们认为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与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现代心理学认为:“当许多人凑到一起,群体一旦形成,群体便拥有了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与任何一个人的特点是不相同的,但却具有群体的普遍特性。”群体如同一个活者的生物,拥有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群体中共同的感情与思想通常称为“群体心理”。
PS:群体心理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一旦群体的构成要素人群四分五裂,每个人便会从群体状态转换回其本身的状态。)

(2)构成群体的个体的状态:
  1. 个性转化:当融入群体成为一份子后,群体中的个人的个性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群体中的群体个性,另外处于群体中它们的感情和思想都会关注同一件事情;(PS:很多资料和文献都表明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各种性格的可能,在环境突变时这种可能性更为突出在某些情况下群体我个性甚至会与独立状态下的自我个性天差地别,比如一些人在环境正常时表现为善良合法的公民,但当环境发生突变时却表现出他们自己可能都不会相信的邪恶与残暴。)
  2. 才智降低:构成群体的个人不管是什么职业,是男是女,智商是高是低,只要是一个群体那么就拥有一种叫做集体心理的心理状态。当数量足够的不同个体聚集在一起就如同有机质聚集形成细胞,当类别成分完全不同的细胞组成一个新的生命体,新的生命个体表现出与构成其的细胞组织完全不同。在集体心理状态中每一个人的个性与才智会被削弱,此时人们有意识的品质被抑制,无意识品质占据主导决定了群体的智慧。因此群体只有普通的品智于智慧和最低层次的智力。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真正的智慧却被愚昧的洪流淹没。(ps:此时我们可以知道为啥群体无法完成对智力要求较高的工作而只能从事低级的劳动,当涉及到普遍利益的决定时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做出。)
  3. 本能唤醒: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因素是数量。处于数量中的人群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即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就算有列外也会有种法不责众的思想存在,因此他们的行为会表现的相当“正义”。单独一个人时会因为后天的教育与内心的良知而被约束,其必须为其行为负责,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上,但是群体就是法律和道德,在群体中是最原始的本能表达。
  4. 情绪传染:群体中越是感性、本能的情绪越是特别容易感染,而理智与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的作用几近于无,这种状态被作者视为一种群体性催眠,能使人陷入狂乱、摧毁人的心理防御。而且在群体中只要与常理不合的感情和行动都容易传染开来,程度达到足以让一个人随时为了另一个与其无关的人做出牺牲。被传染的个体会觉得自己非常强大。
  5. 群体暗示:人只有在作为独立个体时会知道是非善恶和趋利避害,一旦融入群体有时候就不然了。个人的人格相对来说比较脆弱,当面对群体意识流时会进入失去自我人格意识状态,但其行动力还在,群体暗示会替代意识人格或者唤醒某种潜意识。大脑的知性活动被抑制,正常思维活动被麻痹,此时人完全听命其脊椎神经所接受的外部信号,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迷信。例如:在欧洲国家很多人都把"13"这个数字视为不祥之兆,甚至很多旅店基本没有13号房间。在中国也有打喷嚏的数量与他人在想念自己的说法。群体有着自动方法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会对群体中每一个人起到相同的效果,甚至这种效果会随着群体情绪链条越传越强烈,直到突破人的想象都不能停止。除非有深谙群体特性与暗示的技巧——暗示的观念会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否则在群体解体之前其群体冲动无法停止。
  6. 价值降低:群体之中的一个人与其中任何其他人对于群体没有人格区别,这才客观上降低了其存在价值,群体中的人不过是沙尘中的一粒微粒,任由无意识的大势席卷。
(3)群体特征:

1.在智力上群体的表现远不如其组成个人,在智慧方面决不能依赖群体;
2.群体比个人更有力量,但是群体表现极其不稳定,而个人在智力与能力方面都基本维持在一个平均水平线;
3.群体行为受感情激起并主导,感情的强弱决定了群体的行为能力;
4.群体表现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某种环境;
5.群体暗示的积极或者消极性会是群体是表现出正面的、有意义的还是邪恶、可怕的决定因素;
6.群体有时是出现骚乱的原因,但是更多时会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将自我生死置之度外,赴汤蹈火,慷慨就义;
7.群体冲动、易变和急躁;
8.群体易于被矛盾的情感激发,走极端情绪化,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9.群体不会做任何事先策划,没有任何长远打算,群体如同树叶,追随着飘忽不定的气流,当行动后又会都回归自己的初始生活状态;
10.群体无法持久,群体有着太多的理想和愿望,愿望和目标虽然在凌乱中指向同一个方向,但是任何一点意外的刺激都会使得群体陷入迷失。
11.群体不承认障碍,无论是原始人还是群体都不承认障碍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愿望与现实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任何试图解释说明的人都会收到其惩罚,例如罗马教皇时代,天文学家布鲁泽因为公开承认“日心说”被施以火刑,对于群体来说数量让其感觉无所不能,就算有障碍性的存在也是对群体的充满敌意的挑衅,此时群体的表现充满了暴戾成分——群体没有负罪感;

(4)一些结论观念:

1.反直觉的部分:(1)群体是靠不住的(2)群体的主要表现是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批判精神和判断力并且会夸大情感等(3)现代心理学认为群体的特点与表现是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才有可能看到的,而类似群体表现的低级进化形态的声明以女性、野蛮的原始人以及儿童为主(关于(3)的相关讨论链接)(4)我们常常认为我们情感源自我们的内心,但是实际情况确不一定,情感不会无缘发生,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情感,但是同一种族在情感指向上是一致的(5)相比于逻辑性的事情,群体更容易接受子虚乌有的神话和毫无逻辑性的事情,除此之外对一切都不去理解

(5)群体发展与个人:

在文明诞生之初,不同来源的人由于移民、入侵和占领等原因聚集在一起,血缘、语言与信仰有所不同,但在漫长的岁月中群体逐渐融合成为整体成为一个种族有着相同的特征和情感,在稳固后就成为一个民族,此时的民族是经过长期努力和重复斗争的反复获得了某种理想后而形成的,这种理想足以让一折种族中每一个人在感情和思想上得到统一。当名族形成的时候,一种包含各种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新文明就诞生了。民族会在追求理想中获得某些建立丰功伟绩的必须的素质,但是由于其本质是群体所以会有变幻不定的特点,而且波动的稳定范围就是其相应的发展区间,这变化之中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基础就是一个民族的禀性。但是历史发展有着其规律性,当一个文明发展到一定强盛和复杂程度后便会止步不前,一旦止步不前就会进入衰退过程,此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作为种族支柱的理想衰弱,在其激励下建立起的宗教、政治、社会结构也会开始动摇。随着种族理想的消亡,种族逐渐会失去自己团结强盛的品质,种族集体的自我意识会逐渐被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取代,本来的联合体或者一个整体的人群会变成一群缺乏凝聚力的个人。

发布了38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7 · 访问量 874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