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字數

看完這本書,我笑着問我老婆:"你送我這本書作爲生日禮物,難道不怕我看完,也和主人翁斯特里克蘭一樣拋家棄子去追求自我嗎"?老婆笑而不語。這個敏感的精靈,早就看出了我的淺薄,她深信,我沒有這樣的藝術追求與品位,是的,我沒有!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著名小說家毛姆的代表作,書名來源於泰晤士報對他上一本書的書評"爲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全書共58節,前三節看完,你完全不知所云,一口氣讀到第54節,你仍不得此書的真義,甚至連其中三分之一都沒法獲知。你只有將最後四節讀完,跟隨肥胖的庫特拉斯醫生的腳步,體會斯特里克蘭德生命最後階段發生的一切之後,纔會深刻地體會本書的主題:理想(月亮)與現實(便士)的矛盾,藝術與生活的衝突,自然與社會的反差,以及最終藝術生命的壯烈昇華。

  這本書有很多譯本,我看的是徐淳剛翻譯的版本。就寫作水平來說,徐淳剛並無什麼特別之處,這對一本外文文學作品來說,不是什麼壞事,我們可以把看書的重心放在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上,而非文筆和技巧上。整書取材自法國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的保羅·高更的真實故事。故事簡單,但立意深刻。書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原本是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證券經紀人,一夜之間他拋棄了這一切,隻身赴巴黎開始畫畫。他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偏執、冷漠而絕情,他搶走救命恩人的老婆,又導致她自殺身亡。作爲一個社會屬性的人而言,他十分卑鄙,毫無可取之處。最後他流浪到南太平洋小島大溪地,與一位土著姑娘結婚生子,安心於繪畫創作,死前創作出一副驚世之作,然後付之一炬。作爲精神屬性的藝術創作到昇華和完美。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個渣男的瘋狂與偉大的故事。

  這本書看完也有10來天了,一直忙各種各樣的事,找不到一個安靜的晚上,寫上隻言片語。其實就讀後感而言,譯者徐淳剛在這本書的最後附了一篇譯後記《人生如夢,讓我們枕着月亮》,寫得實在是很好,我再寫,似乎也逃脫不了抄襲的嫌疑,那就寫幾點看書過程中自己的思考吧。

大多數的中年人,估計都和我一樣,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壓力大,大腹便便,爲生計而奔波。生活比上不足,比下也有餘,怎麼退休,怎麼死去,幾乎都能想到個大概。這就是斯特里克蘭的困擾,也是高更的困擾,也是大多數中年人的困擾。"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人生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一直在我們腦海裏千百次呼喚,但生活中重複的,卻永遠是三點一線。我們彷徨、痛苦,我們疲於奔命,卻又害怕改變和失去。人性其實非常複雜,卑鄙與高尚、邪惡與善良、放縱與壓抑、仇恨與熱愛,交織纏繞在我們心靈中,就像《大話西遊》裏青霞與紫霞。可以說每個人心中,似乎都藏着個斯特里克蘭,我們渴望率性而爲、放飛自我,完全不顧道德和世俗的牽絆。就好比泰坦尼克中Rose和Jack吐口水橋段,拋棄世俗假面後的放縱,能帶來純粹的歡愉。這就是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觸動到了讀者的內心。

  面對中年的人生困境,唐伯虎有兩首詩,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35歲時,他在《桃花庵歌》中寫到"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謝花開年復年"。貌似這首詩描述的是"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的隱士境界。實則是因他心灰意冷(因作弊而永訣科舉和仕途),欲選擇消極避世的強說愁之作。這是相當多人容易選擇的路,面對挫折和失敗,選擇了退縮和逃避,隨波逐流、庸庸碌碌。一段時間以後,他又在《夜讀》中寫到"人言死後還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場。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面對困境他選擇了重新定位,再次出發,這纔是正確的人生態度。就像酒鬼酒的那則廣告,"青年時要濃烈,要有所求;中年時要淡定,要有所思;老年時要厚重,要有所悟"。

  那怎樣纔算有所思呢?我們又思什麼呢?我想有兩件事是必須要思考的,一是思年輕時的得失,二是思人生的方向。人混到40歲這個年紀,應該經歷了相當多的人和事、得和失,從這些得失對錯中,總能夠總結出一些人生道理。尤其人到中年,反思之前的得失,就能夠把得失的過程往前看至少20年,從20年的總得失上看過程中自己的付出與現在的收穫,看過程中自己的懈怠與悲傷,肯定能夠悟出一些道理。由此及彼,對待當前和未來的得失成敗,就不必去計較眼前的利益,衡量得失的跨度要儘可能的拉長到未來5年、10年甚至20年。有了這樣的得失觀之後,當前的付出和收穫,努力與懈怠,快樂與憂愁,似乎也就迎刃而解了。一個人對得失的時間跨度拉的越長,便越會有成就,就更容易快樂。正所謂"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第二個就是要思考人生的方向,到四十歲這個階段,應該都已經解決了溫飽,人在解決了溫飽之後,你會發現快樂似乎和物質的多寡沒有必然的聯繫,這個階段,應該去嘗試去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爲什麼活着,打算怎樣活着?就像文中主人翁的原型高更的代表作《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這些道理中年時要悟透,幾無可能,但應該嘗試去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多一些這樣的思考,會幫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學會say no,學會取捨,慢慢摒棄那些無謂的交往和應酬,做自己該做的事,逐漸迴歸本真、心無旁騖。就像王爾德說的"我不想謀生,我要生活"。其實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要落實起來確實非常的難,就好比穿了新衣服而不去照鏡子。但人到中年,你必須開始嘗試尋找並遵循內心,並一步步走下去。就像這本《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幾個人物,做到斯特里克蘭那樣拋棄一切很難,但你可以嘗試學亞伯拉罕,學亞伯拉罕也難那就嘗試學布魯諾船長。只有這樣一步步走,才能做到老有所悟,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像陶潛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毛姆在書中還有相當多筆墨用於描寫愛情和女人,金句頻頻,值得去思考。比如"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難以知曉"、"爲什麼漂亮的女人總是嫁給無趣的男人?因爲有腦子的男人不娶漂亮的女人。" "我不需要愛情,愛情是人性的弱點"、"生活不過是一場混亂,充滿了種種荒繆和污穢,只能引人發笑,未免樂極生悲。""凡人一舉一動,必是社會準則" 等等。 書中關於愛情和價值的格言俯拾皆是。顯而易見,作者認爲人到中年,愛情是可有可無的。愛是一種矛盾的存在,它有時能夠激發人的潛力,有時又是慾望的牢籠;愛是港灣,也是枷鎖;時而虛幻時而真實。這些觀點絕對有悖於大多數人的愛情觀。看完之後,我對作者觀點漸漸接受,當你找到內心真正之所求之後,愛情真的就十分不重要了。正如倉央嘉措所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但凡想要有所作爲,一定不能沉溺於溫柔鄉中。居里夫人失戀後,抱定"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的決心,將畢生精力投入科學,最終成就了偉大的人生!

攥着六便士的朋友們,讓我們開始擡頭仰望天上的月亮吧!

老E·2018年4月19日·廣州

發佈了6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0 · 訪問量 574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