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字数

看完这本书,我笑着问我老婆:"你送我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难道不怕我看完,也和主人翁斯特里克兰一样抛家弃子去追求自我吗"?老婆笑而不语。这个敏感的精灵,早就看出了我的浅薄,她深信,我没有这样的艺术追求与品位,是的,我没有!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的代表作,书名来源于泰晤士报对他上一本书的书评"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全书共58节,前三节看完,你完全不知所云,一口气读到第54节,你仍不得此书的真义,甚至连其中三分之一都没法获知。你只有将最后四节读完,跟随肥胖的库特拉斯医生的脚步,体会斯特里克兰德生命最后阶段发生的一切之后,才会深刻地体会本书的主题:理想(月亮)与现实(便士)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自然与社会的反差,以及最终艺术生命的壮烈升华。

  这本书有很多译本,我看的是徐淳刚翻译的版本。就写作水平来说,徐淳刚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这对一本外文文学作品来说,不是什么坏事,我们可以把看书的重心放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上,而非文笔和技巧上。整书取材自法国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的保罗·高更的真实故事。故事简单,但立意深刻。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本是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证券经纪人,一夜之间他抛弃了这一切,只身赴巴黎开始画画。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偏执、冷漠而绝情,他抢走救命恩人的老婆,又导致她自杀身亡。作为一个社会属性的人而言,他十分卑鄙,毫无可取之处。最后他流浪到南太平洋小岛大溪地,与一位土著姑娘结婚生子,安心于绘画创作,死前创作出一副惊世之作,然后付之一炬。作为精神属性的艺术创作到升华和完美。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渣男的疯狂与伟大的故事。

  这本书看完也有10来天了,一直忙各种各样的事,找不到一个安静的晚上,写上只言片语。其实就读后感而言,译者徐淳刚在这本书的最后附了一篇译后记《人生如梦,让我们枕着月亮》,写得实在是很好,我再写,似乎也逃脱不了抄袭的嫌疑,那就写几点看书过程中自己的思考吧。

大多数的中年人,估计都和我一样,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大腹便便,为生计而奔波。生活比上不足,比下也有余,怎么退休,怎么死去,几乎都能想到个大概。这就是斯特里克兰的困扰,也是高更的困扰,也是大多数中年人的困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人生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一直在我们脑海里千百次呼唤,但生活中重复的,却永远是三点一线。我们彷徨、痛苦,我们疲于奔命,却又害怕改变和失去。人性其实非常复杂,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放纵与压抑、仇恨与热爱,交织缠绕在我们心灵中,就像《大话西游》里青霞与紫霞。可以说每个人心中,似乎都藏着个斯特里克兰,我们渴望率性而为、放飞自我,完全不顾道德和世俗的牵绊。就好比泰坦尼克中Rose和Jack吐口水桥段,抛弃世俗假面后的放纵,能带来纯粹的欢愉。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触动到了读者的内心。

  面对中年的人生困境,唐伯虎有两首诗,十分形象地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35岁时,他在《桃花庵歌》中写到"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谢花开年复年"。貌似这首诗描述的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隐士境界。实则是因他心灰意冷(因作弊而永诀科举和仕途),欲选择消极避世的强说愁之作。这是相当多人容易选择的路,面对挫折和失败,选择了退缩和逃避,随波逐流、庸庸碌碌。一段时间以后,他又在《夜读》中写到"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面对困境他选择了重新定位,再次出发,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就像酒鬼酒的那则广告,"青年时要浓烈,要有所求;中年时要淡定,要有所思;老年时要厚重,要有所悟"。

  那怎样才算有所思呢?我们又思什么呢?我想有两件事是必须要思考的,一是思年轻时的得失,二是思人生的方向。人混到40岁这个年纪,应该经历了相当多的人和事、得和失,从这些得失对错中,总能够总结出一些人生道理。尤其人到中年,反思之前的得失,就能够把得失的过程往前看至少20年,从20年的总得失上看过程中自己的付出与现在的收获,看过程中自己的懈怠与悲伤,肯定能够悟出一些道理。由此及彼,对待当前和未来的得失成败,就不必去计较眼前的利益,衡量得失的跨度要尽可能的拉长到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有了这样的得失观之后,当前的付出和收获,努力与懈怠,快乐与忧愁,似乎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人对得失的时间跨度拉的越长,便越会有成就,就更容易快乐。正所谓"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第二个就是要思考人生的方向,到四十岁这个阶段,应该都已经解决了温饱,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你会发现快乐似乎和物质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个阶段,应该去尝试去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为什么活着,打算怎样活着?就像文中主人翁的原型高更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些道理中年时要悟透,几无可能,但应该尝试去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多一些这样的思考,会帮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会say no,学会取舍,慢慢摒弃那些无谓的交往和应酬,做自己该做的事,逐渐回归本真、心无旁骛。就像王尔德说的"我不想谋生,我要生活"。其实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要落实起来确实非常的难,就好比穿了新衣服而不去照镜子。但人到中年,你必须开始尝试寻找并遵循内心,并一步步走下去。就像这本《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几个人物,做到斯特里克兰那样抛弃一切很难,但你可以尝试学亚伯拉罕,学亚伯拉罕也难那就尝试学布鲁诺船长。只有这样一步步走,才能做到老有所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像陶潜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毛姆在书中还有相当多笔墨用于描写爱情和女人,金句频频,值得去思考。比如"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难以知晓"、"为什么漂亮的女人总是嫁给无趣的男人?因为有脑子的男人不娶漂亮的女人。" "我不需要爱情,爱情是人性的弱点"、"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荒缪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凡人一举一动,必是社会准则" 等等。 书中关于爱情和价值的格言俯拾皆是。显而易见,作者认为人到中年,爱情是可有可无的。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它有时能够激发人的潜力,有时又是欲望的牢笼;爱是港湾,也是枷锁;时而虚幻时而真实。这些观点绝对有悖于大多数人的爱情观。看完之后,我对作者观点渐渐接受,当你找到内心真正之所求之后,爱情真的就十分不重要了。正如仓央嘉措所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但凡想要有所作为,一定不能沉溺于温柔乡中。居里夫人失恋后,抱定"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决心,将毕生精力投入科学,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人生!

攥着六便士的朋友们,让我们开始擡头仰望天上的月亮吧!

老E·2018年4月19日·广州

发布了6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574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