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控制反轉IOC與依賴注入

1. IoC理論的背景
我們都知道,在採用面向對象方法設計的軟件系統中,它的底層實現都是由N個對象組成的,所有的對象通過彼此的合作,最終實現系統的業務邏輯。

圖1:軟件系統中耦合的對象

如果我們打開機械式手錶的後蓋,就會看到與上面類似的情形,各個齒輪分別帶動時針、分針和秒針順時針旋轉,從而在錶盤上產生正確的時間。圖1中描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齒輪組,它擁有多個獨立的齒輪,這些齒輪相互齧合在一起,協同工作,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的齒輪組中,如果有一個齒輪出了問題,就可能會影響到整個齒輪組的正常運轉。
齒輪組中齒輪之間的齧合關係,與軟件系統中對象之間的耦合關係非常相似。對象之間的耦合關係是無法避免的,也是必要的,這是協同工作的基礎。現在,伴隨着工業級應用的規模越來越龐大,對象之間的依賴關係也越來越複雜,經常會出現對象之間的多重依賴性關係,因此,架構師和設計師對於系統的分析和設計,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對象之間耦合度過高的系統,必然會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情形。

圖2:對象之間複雜的依賴關係


2. 什麼是控制反轉(IoC)
IOC是Inversion of Control的縮寫,多數書籍翻譯成“控制反轉”
1996年,Michael Mattson在一篇有關探討面向對象框架的文章中,首先提出了IOC 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把複雜系統分解成相互合作的對象,這些對象類通過封裝以後,內部實現對外部是透明的,從而降低了解決問題的複雜度,而且可以靈活地被重用和擴展。IOC理論提出的觀點大體是這樣的:藉助於“第三方”實現具有依賴關係的對象之間的解耦,如下圖:


圖3:IOC解耦過程

大家看到了吧,由於引進了中間位置的“第三方”,也就是IOC容器,使得A、B、C、D這4個對象沒有了耦合關係,齒輪之間的傳動全部依靠“第三方”了,全部對象的控制權全部上繳給“第三方”IOC容器,所以,IOC容器成了整個系統的關鍵核心,它起到了一種類似“粘合劑”的作用,把系統中的所有對象粘合在一起發揮作用,如果沒有這個“粘合劑”,對象與對象之間會彼此失去聯繫,這就是有人把IOC容器比喻成“粘合劑”的由來。
我們再來做個試驗:把上圖中間的IOC容器拿掉,然後再來看看這套系統:


圖4:拿掉IoC容器後的系統

我們現在看到的畫面,就是我們要實現整個系統所需要完成的全部內容。這時候,A、B、C、D這4個對象之間已經沒有了耦合關係,彼此毫無聯繫,這樣的話,當你在實現A的時候,根本無須再去考慮B、C和D了,對象之間的依賴關係已經降低到了最低程度。所以,如果真能實現IOC容器,對於系統開發而言,這將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參與開發的每一成員只要實現自己的類就可以了,跟別人沒有任何關係!
我們再來看看,控制反轉(IOC)到底爲什麼要起這麼個名字?我們來對比一下:
軟件系統在沒有引入IOC容器之前,如圖1所示,對象A依賴於對象B,那麼對象A在初始化或者運行到某一點的時候,自己必須主動去創建對象B或者使用已經創建的對象B。無論是創建還是使用對象B,控制權都在自己手上。(在項目中,如controller層調用到service的時候。只需要注入進去就行)
軟件系統在引入IOC容器之後,這種情形就完全改變了,如圖3所示,由於IOC容器的加入,對象A與對象B之間失去了直接聯繫,所以,當對象A運行到需要對象B的時候,IOC容器會主動創建一個對象B注入到對象A需要的地方。
通過前後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來:對象A獲得依賴對象B的過程,由主動行爲變爲了被動行爲,控制權顛倒過來了,這就是“控制反轉”這個名稱的由來

3.  IOC的別名:依賴注入(DI)
問題:“哪些方面的控制被反轉了呢?”,

答案:“獲得依賴對象的過程被反轉了”。控制被反轉之後,獲得依賴對象的過程由自身管理變爲了由IOC容器主動注入。於是,他給“控制反轉”取了一個更合適的名字叫做“依賴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他的這個答案,實際上給出了實現IOC的方法:注入。所謂依賴注入,就是由IOC容器在運行期間,動態地將某種依賴關係注入到對象之中。

所以,依賴注入(DI)和控制反轉(IOC)是從不同的角度的描述的同一件事情,就是指通過引入IOC容器,利用依賴關係注入的方式,實現對象之間的解耦
我們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幫助理解依賴注入的過程。大家對USB接口和USB設備應該都很熟悉吧,USB爲我們使用電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現在有很多的外部設備都支持USB接口。

圖5:USB接口和USB設備

再來描述一下這個過程:
對象A依賴於對象B,當對象 A需要用到對象B的時候,IOC容器就會立即創建一個對象B送給對象A。IOC容器就是一個對象製造工廠,你需要什麼,它會給你送去,你直接使用就行了,而再也不用去關心你所用的東西是如何製成的,也不用關心最後是怎麼被銷燬的,這一切全部由IOC容器包辦。
在傳統的實現中,由程序內部代碼來控制組件之間的關係。我們經常使用new關鍵字來實現兩個組件之間關係的組合,這種實現方式會造成組件之間耦合。IOC很好地解決了該問題,它將實現組件間關係從程序內部提到外部容器,也就是說由容器在運行期將組件間的某種依賴關係動態注入組件中。

4.  IOC優點

實現組件之間的解耦,提高程序的靈活性和可維護性

7. IOC缺點

第一、軟件系統中由於引入了第三方IOC容器,生成對象的步驟變得有些複雜,本來是兩者之間的事情,又憑空多出一道手續,所以,我們在剛開始使用IOC框架的時候,會感覺系統變得不太直觀。
第二、由於IOC容器生成對象是通過反射方式,在運行效率上有一定的損耗
第三、具體到IOC框架產品(比如:Spring)來講,需要進行大量的配置工作,比較繁瑣,對於一些小的項目而言,客觀上也可能加大一些工作成本。

結論:一些工作量不大的項目或者產品,不太適合使用IOC框架產品。

發佈了2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1 · 訪問量 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