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大同世界

《禮記·禮運篇》,記錄了孔子的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姑、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必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段話描述的就是大同世界,可以說是孔子心裏的理想社會。孔子認爲在三代的時候,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已經達到了大同世界。對大同世界的追求是一種普渡性質的光榮正確的追求,不過後世儒家並沒有以此作爲追求目標,也沒有對大同世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推廣。儒家講仁愛,但是又講愛有差等,對不同的人給予的愛是不一樣的,直白來講,就是血緣關係近的,給予的愛就多,血緣關係遠的,給予的愛就少,在圈子內的,給予的愛就多,圈子外的,給予的愛就少。所以身爲儒家開山祖師的孔子對於大同世界的論述,顯得猶爲珍貴,從積極的意義來講,先把父母兄弟關係搞好了,纔有基礎去愛其他的人。但是從實現角度來講,愛可以是無限的,究竟什麼時候纔可以去愛其他人,變得沒有根基。儒家的愛有差等,我想這也是中國形成大大小小各種宗族力量的來源。以前不同村不同姓的人,爲了爭水爭山頭,鬥得你死我活,就是愛有差等帶來的弊端。直到今日,這種宗族和圈子文化在社會關係中仍然是佔主流的。

但是圈子文化具有不穩定性,面對利益,圈子可大可小,今天和鄰村爭水,七大姑八大姨,是同個圈子。明天村子裏面爭田地,七大姑八大姨可能就在圈子外面了。所以國人不團結,從歷史來看,外族入侵的時候,舉全國之力,團結一致,斷不至於國破家亡。然而,如果各個擊破,則可改朝換代。秦滅六國,就是典型的例子。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所以說中國文化在源頭上,就帶有這種缺陷。

墨子講兼愛,對所有人都平等的去愛,這是一種超越愛有差等的情懷。不過孟子強烈批評墨子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在孟子看來,愛父母是必須要比愛別人多的,如果平等的去愛,可以扣上無君無父的大帽子。在我看來,孟子的思想是狹隘的,並且孟子喜歡扣大帽子,動不動就說別人是禽獸。當然,孟子也說過要把對親人的愛推廣開去愛別人,但是愛有差等是必須堅持的。這種差等其實就是君臣父子,三綱五常的根基,本質上來講,儒家是要維護一種上下有別,長幼有序的等級社會。所謂上下有別,最上面自然就是君主,所以極力維護這種等級,自然討得統治者的歡心。

墨家和道家的平等、兼愛思想,一直沒有流行開來,中國極度缺乏兼愛的教育。從物種的角度來講,同類惺惺相惜,兼愛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的流露。但是中國歷史上,往往自己人對自己人最狠,多少次白骨成山,流血漂櫓。這與缺乏兼愛的教育有極大的關係。

這種等級思想教化實行了兩千多年,所以在中國提倡平等、兼愛,非常的艱難。大同世界,這樣一個崇高而具體的目標,在後來就泛泛的給“平天下”這三個字給代表了。大學八法,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後來大家也只提後四法了。所以在中國,兩千年來都沒有實現大同世界。

那麼當今世界,哪些國家最接近孔子所說的大同世界呢,答案是歐美。至少歐美社會的福利實現了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中國還沒有。不僅沒有,反而興起了叢林規則,恃強凌弱,弱肉強食,層出不窮,屢見不鮮,猶爲可嘆。



發佈了5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95 · 訪問量 3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