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技術管理後,應該避踩哪些坑?


文章轉載:

http://mp.weixin.qq.com/s/CMQSllbfR0KKn_FlUrUiyg

程序員轉型技術管理一直是圈內討論不休的一個話題。特別是那些年近30歲的程序員們,對於是否應該轉型管理往往思前想後、猶豫不決。


所以這一期,我們請到了目前在滬江網做架構和管理工作的餘晟,作爲一名技術團隊的管理者,他有一些技術管理方面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也許能給那些舉棋不定的程序員們一些幫助。

作者介紹:餘晟,在IT行業混跡十餘年,熱衷編程,早年翻譯並寫作過若干技術書籍。曾擔任若干公司主程,現在滬江做架構和研發管理方面的工作。業餘寫作公衆號「餘晟以爲」(yurii-says),分享關於閱讀和生活的觀點。

---

「程序員是個年輕職業,到30歲還不能轉管理就沒戲了。」十多年前我剛入行的時候,這「魔咒」就特別流行,雖然沒有去深究背後的道理,但總覺得它還是概括了某種一般規律。

那時候想着「距離30歲還有很長時間呢」,所以,隨他去吧,也沒太把它當回事。到如今,似乎也沒有人再提「30歲不能轉管理就沒戲」這回事了。

最近幾年,因爲工作的原因,我面試了不少技術人員,才發現現在還是有很多30歲上下的技術人員希望轉型管理。但是,他們中的不少人,要麼不明就裏、踟躕不前,要麼不得要領、行路蹣跚。看來,轉型技術管理這條路也並不好走。

身爲技術人員,遇到問題我們一般都會思考一般規律,以方法論來解決。在我看來,轉型管理其實也是有一定之規的。其中不少與性格和能力都沒有關係,而是若干習慣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所以,下面我嘗試總結初入管理崗需要特別注意的幾點,供各位參考。


「我搞得定」不一定是好事

做技術的人,大多很享受「搞得定」的快感。畢竟,技術既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本錢,也是我們的價值來源——能用技術去搞定各種事情,既讓我們開心,也給我們經濟回報。看看我們身邊,如果有這樣一個人,無論出了什麼難題,他都可以搞得定,那麼他就是牛人,當然應當受到大家的敬仰,成爲學習的楷模。我們很多人,內心裏都希望成爲這樣的人。

但是,如果你希望從技術轉向管理,強調「我搞得定」卻不一定是好事。因爲「管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不再是自己單幹,而是要驅動一羣人,藉助團隊創造更大的優勢和能量。如果團隊每次遇到問題,技術管理者熱衷於高喊「我搞得定」,衝鋒在第一線,單從事情來說或許很好,但從團隊來說未必很好。

我們要認識清楚,高喊「我搞得定」的時候,他的身份是個人貢獻者,而不是團隊的管理者。長此以往,技術管理者很可能越發相信「只有我才搞得定(才能放心)」,失去了對團隊成員的信任,忽略了團隊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團隊也越來越依賴管理者出頭解決疑難問題,缺乏主動挑頭的勇氣。如此往復下去,進入惡性循環。管理者精力透支,團隊卻在原地踏步。

要解決這個問題,技術管理者一定要剋制「我搞得定」的衝動。比較好的辦法是,把「我搞得定」當成不輕易亮相的法寶。即便你知道自己能搞得定,也應當忍一忍,等待團隊裏有人出頭來搞定。如果有人確實搞定了,要多加肯定。如果不得已必須自己出手,完事之後應當仔細想想,這個問題有沒有必要自己出手,是不是應該培養人來搞定這些事,如何培養這樣的人。


「我搞不定」不一定是壞事

如果說「我搞得定」對技術人員來說是信心的來源,那麼「我搞不定」就是丟臉的象徵。我知道很多技術人員都羞於承認「我搞不定」,寧願翻閱書籍、上網搜索,也不願意問問同事,更不用說承認「我搞不定」了。因爲,這就等於說「我水平不行」嘛。

很多技術人員轉型管理之後,仍然帶有這種思維慣性。不論管理什麼團隊,做什麼業務,都希望百分百杜絕「我搞不定」,避免“「我水平不行」的尷尬。

可惜他們沒有意識到,角色不同,定義也不同,此「水平」非彼「水平」。對專業技術人員來說,「水平」基本等同於「專業技術能力」,而對於管理者來說,「水平」基本等同於「動用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不怕你自己個人搞不定,就怕你找不到資源搞定。

可以想象,承認「我搞不定」的管理者,一定會更迫切地爲團隊補充高水平的人才,壯大團隊的力量。對團隊成員來說,如果自己動手搞定了管理者自己承認「搞不定」(誰知道真假呢)的問題,也更容易獲得成就感,積累繼續成長的動力。


兩點之間,直線未必最短

技術的世界是單純、簡單、直來直去的。許多語言、框架、工具,更是在努力塑造「凡事有且只有一種最優解法」的思維。所以,在技術人員看來,很多問題本身沒有那麼複雜,兩點之間,直線就是最短,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身爲管理者,要應對的局面、考慮的問題都要複雜很多,直截了當地解決問題,很多時候並不是最可取的方式。因爲,管理者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往往需要藉助其他人的力量去達成目標,並且在這之後,還需要持續與其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這時候,你認爲的「最短路徑」和「最優解」,未必是其他人認同的「最短路徑」和「最優解」。

假設有個任務,你覺得用 Python 寫一點代碼就能完成,這是最好的辦法,天經地義的,其他人卻認爲用 Java 或者 Ruby 才更好。這時候,你可以動用權威,直接命令他用 Python 來寫,甚至他不會也可以命令他從頭學起,但你也要考慮:如果不能讓對方心服口服,很可能即便本次按照你的意願完成了任務,心裏卻埋下了彆扭甚至埋怨的種子,日後不知何時會出土,在想不到的地方給團隊添亂。

如果能多點耐心,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解決,同時給他看看你認爲更好的辦法,比較討論之後得到一致,也許花的時間長一點,日後的收效卻大不相同。而這種耐心的培養和啓發,正是很多優秀管理者的做事方式,因爲他們知道,兩點之間並不是只有直線可以連接,下跳棋同樣可以達到目標,而且難度一點也不低。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

很多人都知道歌德《浮士德》中的名句「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但是,真正能參透其中道理,並且運用到自己工作中來的技術人員,卻是少之又少。

我見過很多技術團隊相當喜歡乾的一件事,就是抱怨業務團隊的愚蠢:連這麼簡單的都不會,還怎麼混?怎麼根本沒有邏輯?這也不懂那也不懂,整天不知道在幹嘛…… 越抱怨,越有共同語言,越覺得自己人有共識,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這些問題本沒有那麼複雜,本來有公認的答案。

在我看來,技術人員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很多時候是過於相信技術的力量了,忘記了「理論是灰色的」。技術當然很強大,很有力量,但也有很多問題是技術解決不了的——從去年的月餅事件,到前不久的搜題風波,說起來都是技術問題,但哪一件是單憑技術就能解決,甚至能像技術問題那樣容易達成共識的呢?

如果承認「生活之樹常青」,就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尤其是身爲技術團隊的管理者,多半需要和不同職能的團隊打交道,在這種時候,技術不再像以前那樣是唯一的標準和討論的基礎。

你知道產品團隊的目標是什麼嗎?你知道運營團隊整天在考慮什麼嗎?你知道客服最近忙於解決什麼問題嗎?你知道商務遇到了什麼困難嗎?如果你願意放下「技術主導一切」的觀念,把自己當作不懂技術的人,設身處地理解其他人的處境和工作,技術的價值往往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實現。

前幾周谷歌出現了沸沸揚揚的「性別歧視事件」。我總覺得,大家太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比如男人適合幹什麼,女人適合幹什麼,並腦補出一些所謂的理由。全然不顧無數科學研究早已經證明,女性在科學方面表現不如男性,更多不是生理原因,而是社會觀念和習俗作用的後果。

對於技術人員轉管理,很多人更喜歡從性格上找原因,於是管理崗就變成了一個「天註定」的選擇。但是在我看來,轉管理並沒有那麼玄乎,即便「管理能力」,培養起來也是有章可循的。

如果你相信我的觀點,如果你正在考慮轉行管理或者剛轉管理覺得手足無措,希望上面說的幾條可以幫助你。



發佈了39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68 · 訪問量 8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