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視頻格式(二)

二、視頻的獲取

        我們已經知道視頻如何播放,那麼這些視頻是如何獲得的呢?電影成像靠鏡頭把畫面投影在膠片上而獲得畫面。視頻畫面的獲得,和電影成像的方式相類似,只是畫面投影在成像感應器上,感應器再把影像轉換成畫面信息。如圖,就是攝像機攝取視頻畫面的方式。攝像機內三個感應器分別拍攝紅、綠、藍光的信息;如果是一個感應器的攝像機,那三種光都在一個感應器上完成攝取。感應器目前主要有CCD和CMOS兩種,它們原理不同,但乾的事情都一樣。

① 攝像機
        我們前面已經知道電視機顯像的原理,再去了解視頻成像就很簡單了。如圖,攝像機把拍攝到的畫面轉換成紅綠藍信息,然後把紅綠藍信息傳給電視機,電視機把它們投影在屏幕上,視頻系統的工作就完成了。哈哈,很簡單吧。這就是視頻系統最核心的原理:把畫面變成RGB,然後再把RGB還原成畫面。視頻系統的其他理論都是圍繞着這個核心展開的,抓着這個核心,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其他看似很複雜的視頻原理。
      攝像機把拍攝的畫面轉換成RGB,然後把RGB傳給電視機,電視機直接把RGB投影在屏幕上。看下圖,攝像機把生成的獨立的RGB信號直接給了電視機,我們把這3個獨立的信號叫做分量(Component)。RGB信號就稱作RGB分量。其實分量概念沒什麼高深的,就是獨立信號的意思。

 現在我們可以說,視頻系統的核心,就是完成RGB分量的傳送。RGB分量的傳輸需要3條線,這種傳輸方式是最能真實還原畫面(或者說最Hi-Fi)的方式。但RGB信號的傳輸需要很大的帶寬,由於我們前面提到的電視網傳輸帶寬的問題,在技術上和成本上傳輸RGB信號有一定難度。於是就發展出另外一些節約帶寬的信號方式。

② 信號
       首先是所謂的“複合信號”(Composite)。就是把RGB三個分量給混起來,變成一個分量,這樣1條線就搞定了。我們平時見得最多的就是這種信號接口,電視機的AV輸入,DVD的AV輸出都是這種信號。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它的畫面質量並不高,家用是沒有問題,但對於廣播級別的要求就差很遠了。因爲它把RBG的信息都混在了一起,當還原的時候,清晰度和色彩都會發生很大的失真,所以,在要求比較高的視頻製作中是不使用複合信號的。 

       看來要降低畫面信息的失真,必須使用多分量的傳輸方式才行。於是出現了“Y/C分量系統”。Y就是亮度分量(Luminance),C就是色度分量(Color)。這種方式是將畫面分解成亮度和色度兩個信號(就像上面那個圖中的兩個電視屏幕那樣)。亮度信號就是沒有顏色的黑白畫面,色度信號就是色彩的信息(但並不是完整的彩色畫面),然後用2條線分別傳送。這樣,獨立的亮度信號就可以降低畫面圖形的失真。我們常用的S端子(S-Video)就是Y/C分量系統。但是,Y/C方式依然把RGB的信息進行了混合,色彩方面肯定是要打折扣的。於是,又出現了另一種信號系統:YUV。 

               

         如圖,YUV有三個分量,Y分量,U分量和V分量。Y是亮度分量;U和V是兩個代表顏色的分量,它們分別代表紅色減去亮度的差,和藍色減去亮度的差;Y分量跟U和V分量可以經過“運算”轉換還原出RGB分量。哇塞,頭好大。如果我們用圖像說明的話就是下圖顯示的那樣,Y分量就是黑白圖像,而U和V就是帶有色彩信息的分量,RGB可以轉換成YUV,YUV也可以轉換成RGB。 

       YUV有2種標示方法:一種叫Y Pb Pr,另一種叫Y Cb Cr。Y Pb Pr是YUV在模擬系統的標示, Y Cb Cr是在數字系統的標示。雖然它們技術細節上有區別,但基本原理是一樣的。 

       YUV分量也是3條線,並不比RGB分量少,爲什麼還多此一舉搞什麼運算轉換,直接用RGB不就得了?對,如果直接用RGB當然比用YUV要好,然而,RGB所需的帶寬空間比YUV要大很多。同時,YUV因爲有一個黑白畫面的Y分量,能很容易地兼容黑白電視,因此在兼容性上比RGB更好。於是,結合帶寬上的優勢,YUV就被應用在視頻系統中。除了一些少數極其高端的影像製作會直接處理RGB外,到目前,YUV方式仍是廣播電視系統最主要的傳輸和處理方式。通常在廣電業內,如果提到分量信號如何如何,一般指的都是YUV分量。

      瞭解YUV分量是瞭解視頻格式的基礎,因爲我們要處理的視頻格式都是YUV信號,而不是RGB。

③ 成像
        前面我們講到電視機有隔行和逐行的掃描方式,同樣,在攝像機上也有這兩種掃描方式。想像一下,攝像機的CCD就對應這電視機的屏幕。CCD上也是由像素組成,它經過掃描“記錄”下每個像素上的RGB的例,然後傳給電視機,電視機把這些 像素信息打在熒光屏上。
       攝像機的CCD像素的表示方法和電視機也是類似的,比如1280X720,960X540。畫面經鏡頭投影在CCD的每個像素上,CCD通過掃描獲得畫面,隔行掃描就掃2次得1張,逐行就掃1次得1張。
       正因爲隔行掃描的CCD是掃2次得1張圖,導致它在拍攝運動畫面時會出現“毛刺現象”。就像右圖中的這個畫面,當CCD掃完第1場的時候,這位仁兄已經不在原來那個地方了,CCD掃的第2場相當於一個已經“移位的”畫面,於是兩個場合成一個畫面,就只這個樣子。這是隔行掃描CCD拍攝畫面的硬傷,如果要拍攝高質量的運動畫面,逐行CCD纔是不二選擇。

                       

       CCD掃描線的掃描頻率和密度並不一定是固定的,用術語說就是“採樣率”(Sampling)並一定固定。所謂採樣率,可以理解成掃描線和掃描線上“拾取”的數據點。看圖就好說了,比如松下HVX200,它的CCD是960X540,這是CCD的物理像素,固定不變的。當它拍攝720P格式時,採樣率是960X720,意思就是,掃描線在CCD上掃720條線,而在每條掃描線上“拾取”960個數據點。於是我們看到,物理像素有540排,而掃描線有720根,掃描線就比像素排列要密;而沒條線上“拾取”數據的點有960個,和CCD像素相同,就像圖上畫的那樣。


      而當HVX200以1080p方式拍攝時,採樣率就變成1280X1080,即掃描線變得更密了,每條線上的採樣點更多。使用不同的採樣率,能夠獲得不同的畫面像素,而不同的畫面像素就產生了不同的視頻格式。
由此我們知道,攝像機輸出的視頻格式的畫面尺寸,是由CCD的物理像素和採樣率共同決定的。CCD像素是一個物理指標,固定不變;而輸出畫面的像素則由不同的格式而決定。
      看得這裏感覺如何?有點頭大?彆着急,慢慢往下看,看完後面的內容再回頭去看前面的也許就容易明白了。當然,也可以休息一下,到陽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或者去洗把臉什麼的。我們下面要有精彩內容了。 

轉載於鄧東的《理解視頻格式》

發佈了49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40 · 訪問量 30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