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機gamma校正

                                     攝像機gamma校正

我們在《理解攝像機》裏曾經提到過伽馬(Gamma),說伽馬就是成像物件形成畫面的“反差係數”。如果伽馬曲線比較陡,則輸出的畫面反差比較高,如果伽馬曲線比較緩,則輸出的畫面反差比較低。這個概念說起來好像並不難懂,但在實際的攝像機操作中,調整伽馬對畫面的影響似乎遠不止“調整反差”那麼簡單,難道說伽馬還有別的什麼意義嗎?在一些高級的攝像機裏,不但有Master Gamma(總伽馬)的調整,還有R/G/B Gamma(通道伽馬),甚至BLK Gamma(黑伽馬)的調整,爲什麼一個跟反差有關的參數弄得這麼複雜呢?看來似乎僅僅知道“伽馬影響反差”恐怕不容易駕馭這些馬仔。好,今天我們就講講伽馬在數字成像中的作用,以及各種不同的馬仔都是怎麼回事。

要說馬得先說騎馬的人。人類對外界的刺激會產生反應,比如我們能感知物體重量、聲音大小、味道鹹淡、氣溫高低、光線強弱。而人類對這些外界刺激的變化所做出的反應是“非線性”的,換種說法就是,人類“感知刺激變化的比例”與“實際的刺激變化的比例”並不一致。舉個例子,一杯水了放了一勺糖,我們會覺得甜,但放兩勺糖,我們並不會覺得有“2倍甜”,頂多會覺得又甜了一點點,這就是非線性反應,但如果我們用“甜度計”去測量,那麼甜度是原先的2倍,實際的物理變化是線性的,而人類是非線性的,你要加很多倍的糖,人類才能覺得“2倍甜”,這就是人類的德性。
再舉個例子,比如聲音,我們把音量提高2倍分貝,用響度計測量,聲音的強度比原來高2倍,但人耳卻聽不出來強了2倍,因爲我們人耳也是“非線性”,非要強N多倍,才能感受到強了2倍。如果你玩音響,音響系統裏就有個“等響度”的概念,就是把音量調節按人耳的非線性增量來設置,等響度設備調節2倍音量,我們聽起來的確大了2倍,其實實際音量已經大N多倍了。
好了,人眼,人眼也是非線性的“設備”,你提高2倍的亮度,人眼根本不領情,覺得只亮了一點點,你要提高到8倍亮度,人眼就覺得“這應該比原來亮2倍了”(如果電燈是活的,它非吐血不可)。正因爲人眼這種特性,人眼可以同時看清亮度差別很大的物體,比如我們逆着陽光,可以看清天上的雲朵和樹幹上的紋理;在黑暗的房間裏,我們可以同時看清蠟燭的火焰和角落裏的拖鞋;這些物體(雲朵和樹幹、蠟燭和拖鞋)的亮度差非常巨大,而我們人眼並不會覺得它們亮度差很遠,只會覺得“就暗了一點嘛”或者“就亮了一點嘛”,而實際卻暗了很多或亮了很多,這就是“非線性系統”的本事。
看下面這個圖,橫座標是入射光線,縱座標是人眼反應。入射光線從全黑到有一點亮度的時候,我們人眼就覺得“嗯,夠亮了”(我們人能在月光下活動就靠這個本事)。然後,光線繼續加強,到了很強的時候,我們人眼的反應卻變得非常遲鈍,亮度再提高,也不會覺得亮了很多。人眼對光線變化的這條“反應曲線”就是人眼的“伽馬曲線”。

 

所謂伽馬,其實就是一個“成像物件”對入射光線做出的“反應”。然後根據不同亮度下的不同反應值獲得的曲線,就是伽馬曲線。人眼作爲一個“成像物件”,其伽馬曲線不是一條直線,說明人眼對光線的反應是非線性的。而膠片和CCD、CMOS也是成像物件,它們對光線的反應又如何呢?

膠片在發明和發展的過程中,用化學成像的方式充分模擬了人眼的“非線性感受光的能力”。膠片在其寬容度範圍內,對光線強弱變化的反應比較接近人眼,因此膠片經曝光經沖洗獲得的相片,我們就認爲是“正確和真實”的,因爲膠片所拍攝到的畫面跟我們看到的差不多。
CCD、CMOS成像方式是通過像點中的“硅”感受光線的強弱而獲得畫面。而硅感光是物理成像,它真實地反應光線強度的變化,來多少就輸出多少,因此它對光線的反應是線性的。於是,它的伽馬跟人眼的伽馬就衝突了。看下面這個圖:

 

這是同一個景物,左邊是我們人眼看到的畫面,右邊是CCD成像的畫面。CCD可能更接近真實的世界,因爲當時的亮度也許就不高,但對於人眼而言,已經足夠把這坨花看得真真切切了。但我們一看CCD出來的東西,哇靠,什麼玩意兒啊,整個一廢品嘛。但實際上,CCD獲得的光線跟人眼獲得的光線是一樣的,只是反應不同罷了;換句話說,人眼所獲得的畫面數據,CCD也同樣都獲取了。那麼,要想輸出一張“像人眼看到的那樣”的畫面,只需要調整一下“對光線的反應”就可以了,而“對光線的反應”就是伽馬曲線。看下圖:



攝像機將CCD獲得的線性信息,經過調整,變成了類似人眼的非線性信息,於是輸出的畫面就像人眼看到的那樣了。這個調整伽馬曲線的過程,是攝像機必須要經過的一個步驟。試想一下,如果攝像機不調整伽馬曲線,出來的畫面跟人眼看到的就完全不一樣了(左邊那個原本畫面),這種攝像機也許唐老鴨適合用。
從前後畫面看,之前的畫面反差很低,經過調整伽馬曲線,畫面的反差提高了,這依然是伽馬的基本特性:“伽馬影響反差”。
既然CCD是線性成像物件,那麼要輸出人眼能看的畫面,改變伽馬曲線是必須經過的一道“加工工序”,即便是最簡單的電子成像系統,這道工序都省不了。但在所有的中低端攝像機中,伽馬調整是自動完成的,也就是說你無法調整攝像機的伽馬曲線。而在一些高端攝像機裏,則允許用戶調整攝像機的伽馬曲線。這種調整是對伽馬曲線的“微調”,通過微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輸出畫面的細節表現。爲什麼是“微調”?因爲攝像機只允許你微調,想想,如果你一使勁調把伽馬調成了直線,大家不都得變成唐老鴨了?

 

這個圖就是攝像機處理CCD信息的“伽馬調整”的過程。CCD送出RGB信息,這時的信息是直線的伽馬形態,然後每個通道會經過一個“伽馬調整模塊”,分別把R/G/B三個通道的伽馬曲線調成非線性,然後輸出。攝像機中所有的伽馬調整,無論什麼馬,都是對這個模塊中的調整量再進行“更細緻的微調”。

先看總伽馬(Master Gamma)。總伽馬也稱RGB伽馬,RGB不是有三個通道嗎,一起聯動着調,就是一調三個通道的曲線一起變化,就是總伽馬調整了,很簡單吧。如果我們分別調整每個通道的伽馬呢?那當然就是通道伽馬調整,你調G Gamma,那麼綠色通道的伽馬曲線就單獨變化,調R就紅變化,調B就藍變化;如果三個調整的幅度一樣呢?那就是相當於總伽馬調整了。
再來看黑伽馬(BLK Gamma)。黑伽馬不是指有條曲線叫黑馬曲線,而是指伽馬曲線中光線輸入量比較少的那部分的伽馬曲線,光輸入量少就對應畫面中比較暗的部分,所以給它起個名字叫黑馬。看下圖,曲線中的暗部就是黑伽馬的區域,調整黑伽馬,就是改變曲線的這一部分的形態。

 

既然黑伽馬是伽馬曲線中的一部分,那麼是否也有R/G/B通道的黑伽馬和總黑伽馬呢?那當然,一馬四蹄,馬腿豈能不是四條?紅綠藍各通道的黑伽馬分別就是R/G/B黑伽馬,一起聯動調整就是總黑伽馬了。
怎麼樣,伽馬的原理很簡單吧。其實不管是什麼伽馬,都是對伽馬曲線的“微調”,如果將來攝像機能對亮部伽馬能進行調整,再出一個“白伽馬”也不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調整伽馬曲線對畫面的變化。下圖是調整總伽馬後,畫面的變化,原來的畫面整體感覺比較灰,反差比較低,經過總伽馬調整,反差有所提高。
 

下圖是對黑伽馬的調整,之前的畫面中暗部的輸出值比較高,我們能看見暗部裏的細節。經過把總黑伽馬調低,暗部的輸出值降低,暗部就潛得比較黑,畫面的反差看起來就是另外一種感覺。
 

通常在實際操作中,會調整總伽馬或總黑伽馬,但很少調通道伽馬,因爲調整通道會產生偏色。通道伽馬的作用往往是對攝像機進行“維護性的調整”,比如攝像機使用時間長了,某個通道有少許偏色,那麼可以對該通道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必須根據示波器等設備來看才能調準確,光用眼睛看來調通道伽馬是不靠譜的。

一些攝像機中,伽馬並不能進行隨意調整,而是有若干模式進行選擇(下圖)。這些模式就是根據不同的效果,設定好的伽馬調整值。選擇哪個,伽馬曲線就調整成設定狀態,效果跟手動調是一樣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