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怎樣存在---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之一---聯繫的觀點

聯繫的含義:所謂聯繫,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聯繫的普遍性

  • 含義: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聯繫之中。
  • 方法論:聯繫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聯繫的客觀性

  • 含義: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 表現:聯繫就其與實踐的關係來說,可分爲①自在事物的聯繫:人類產生以前自然物本身固有的聯繫→當然是客觀的②人爲事物的聯繫:通過人類實踐建立起來的聯繫→也是客觀的,因爲人爲事物的聯繫只有通過實踐這→客觀的物質活動才能夠形成,形成之後便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
  • 方法論1:聯繫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處,主觀臆造並不存在的聯繫,是詭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徵)
  • 方法論2:聯繫是客觀的,並不意味着人對事物的聯繫無能爲力,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繫,建立新的具體聯繫。

聯繫的多樣性

  • 表現: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本質聯繫和非本質聯繫;必然聯繫和偶然聯繫等
  • 方法論1:把握聯繫的多樣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間接的、本質的和長遠的聯繫,有利於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 方法論2:聯繫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爲轉移。

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係

  • 相互區別
      • 含義不同: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
      • 地位、作用不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起着支配作用;部分處於被支配地位。
      • 功能不同:
          • 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 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 當各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 相互聯繫
      •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起決定作用。部分離不開整體;部分的功能受到整體功能的影響。
      • 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 方法論1:整體處於主導地位,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統籌全局,實現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 方法論2:部分影響整體,要求我們重視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系統優化方法

  • 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係。
  • 系統的基本特徵: 整體性、有序性、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 方法論1: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 要着眼於事物的整體性,重視整體的功能
        • 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
        • 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力求實現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 方法論2: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從整體出發認識系統,又要把各個要素聯繫起來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於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之二---發展的觀點

運動

運動的含義: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係

  • 相對靜止的含義
      • 一是事物在它發展的某一階段和一定時期,起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
      • 二是物體在一定條件和範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 承認相對靜止的意義: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承認相對靜止,才能區分事物,並進一步認識事物。
  • 運動和靜止的關係
      • 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
      •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發展的實質

發展的實質:唯物辯證法從事物的前進性和方向性理解發展,認爲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新事物和舊事物

  • 判斷是否新事物的標準:是否與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 新事物和舊事物的關係:新事物實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

發展的普遍性

  • 自然界是發展的
  • 人類社會是發展的
  • 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方法論:世界是永恆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靜止的僵化的觀點看問題。

發展的原因

  • 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
  • 事物的內部矛盾叫做內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須通過內因才起作用

方法論: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 

發展的狀態

量變和質變的區別

  • 含義不同: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
  • 特點不同:量變是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 表現不同:量變表現爲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質變表現爲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

量變和質變的聯繫

  •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 質變又爲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 事物的變化發展就是經由量變到質變的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

  • 方法論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要重視量的積累。不能拔苗助長、急於求成。
  • 方法論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不能缺乏信心、優柔寡斷。

割裂量變、質變的辯證關係的形而上學的錯誤思想

  • 生物激變論——承認質變,否認量變。
  • 庸俗進化論——承認量變,否認質變。

發展的趨勢

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 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揚棄”和發展,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 舊事物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必然走向滅亡。
  • 社會歷史領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羣衆的支持。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 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
  • 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與接受也有一個過程。
  • 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方法論

  • 方法論1: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要求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促使新事物的成長壯大。
  • 方法論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們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

矛盾的含義: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係的科學範疇。

矛盾的基本屬性

  • 矛盾的同一性
      •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含義:
      • 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爲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 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 即相相互滲透、相互包含, 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變。
  • 矛盾的鬥爭性
      • 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 矛盾的鬥爭性體現着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 二者的關係
      • 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爲前提, 沒有鬥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
      • 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爲同一性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
      •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運動、變化。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矛盾的普遍性

  • 表現: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 方法論1: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這要求我們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 方法論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要求我們堅持一分爲二的全面分析的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

  • 表現
      •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 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形成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
      •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 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含義: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 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最本質的東西、活的靈魂。
      • 作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也就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係。二者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
  • 相互區別
      • 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各種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性,或叫“共同本質”。(與上面講的普遍性不同)
      • 特殊性即個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或叫“特殊本質”。(與上面講的特殊性相同)
  • 相互聯繫
      • 相互聯結:一方面, 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
      • 相互轉化:原因:由於事物範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條件:在不同場合下
  • 地位與作用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

  • 主次矛盾的辯證關係
      • 相互區別
          • 每一矛盾中,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支配和被支配、主導和非主導)。
          • 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 相互聯繫
          • 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 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 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係
      • 相互區別
          • 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支配與從屬、決定與非決定)。
          • 複雜事物中,主要矛盾只有一個,次要矛盾可能有多個。
      • 相互聯繫
          • 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 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 方法論: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
        • 兩點論與重點論的含義……
        • 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關係……
        • 反對的錯誤傾向…… 

小結: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地位

從世界觀的角度看,聯繫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繫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對立統一規律也是貫穿辯證法其他規律的中心線索,因此,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世界充滿矛盾,認識世界就是認識矛盾,改造世界是就是解決矛盾,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創新

辯證否定觀

辯證否定觀的內容

  •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 自己發展自己。
  • 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 辯證的否定是聯繫的環節, 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就是五種積極的因素做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辯證否定觀的實質: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揚棄。

辯證否定觀的要求: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辯證否定觀和形而上學否定觀的區別

  • 形而上學否定觀把否定理解爲外力作用的結果。
  • 形而上學否定觀要麼肯定一切,要麼否定一切。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 辯證法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對其否定的理解,即對其必然滅亡的理解;
  • 辯證法對每一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即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
  • 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要求: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着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 提出新問題, 尋找新思路, 確立新觀念, 開拓新境界。

創新的社會作用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

創新推動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 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思維方式的變革,歸根到底是由人的實踐方式決定的。
  • 人類文化的發展是通過創新實現的。

小結: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兩者的分歧

  • 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 形而上學基於它對世界的理解,用片面、靜止、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兩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功能不同

  • 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 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 當各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兩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發佈了4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 · 訪問量 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