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傳輸模型1

                 冠層反射率模型—輻射傳輸模型

 幾何光學模型與輻射傳輸模型

     在冠層反射率模型中,通常分爲兩類,即幾何光學模型與輻射傳輸模型。之所以分成兩類模型,主要是由於地面的植被(在生態學上就是森林、草地、農作物)主要有兩種外在形態。一種是幾何特徵明顯(如樹木、灌叢、成壟分佈的農作物等),另一種則無明顯幾何特徵(如大面積的草地、已封壟的農作物等)。當然,由於相互融合,兩類模型現在已經區分不明顯了,即以幾何光學爲基礎的模型加入了對多次散射的考慮,而以輻射傳輸爲基礎的模型加入了對熱點現象的考慮。

 熱點(hot spot)現象

      所謂熱點(hot spot)現象,即當傳感器與太陽位於同一方向時,傳感器所接收的地面輻射最強(地面反射率最大、地面光強最強、最熱)。幾何光學模型可以較好地解釋熱點現象。

                     光照背景的比例          
                                              

                                                                               

 

 

熱點現象產生機制

1)陰影隱藏機制,幾何光學模型解釋

2)後向散射的相干機制,兩個光線以不  同的方向經過同一路徑時,在後向散射方向會發生波的相干加強。

     對於水平均勻分佈的植被,如果葉面積足夠大,其近紅外波段的BRF具有“碗形”分佈,即反射率在星下點最小,隨着天頂角的增加而增加。

原因:1)路徑中散射體增加

            2)植被累積面積增大

     在背景土壤反射率較高(如紅光波段)而且植被較爲稀疏的情況下,反射率會出現“丘形”分佈。

原因:1)星下點背景反射率影響較大


葉面積指數

     單位面積內所有葉子單面面積之總和。也可表示爲葉面積之總和與所佔面積之比。(單位量綱)

冠層輻射傳輸模型

     植被遙感接收的信息是植被上界的出射輻射(不考慮大氣影響),它是輻射在植被—土壤耦合體系中多次散射和吸收的結果,而輻射傳輸理論可以比較系統、較完整地描述該過程。通過輻射傳輸理論,我們可以準確地計算植被上界的出射輻射量,或根據這一信息反演植被的光學特性和結構特性,因而從理論的高度解決了植被遙感的定量化問題

植被輻射傳輸過程的特殊性

   大氣中散射和吸收粒子的分佈可以看成是平面平行分佈,即粒子特性僅隨高度發生變化,同一高度上的分佈可以看成均一分佈;而植被則在三維空間上均有變化,植被個體間往往存在一不定期的間隙,造成其在水平面上的不連續性,因而使問題複雜化。

  大氣中散射體爲粒狀分佈,而植被中散射體—葉片則有一定的取向和大小。前者造成植被中的輻射不僅與傳輸路徑長度和路徑上葉片密度有關,而且與路徑上葉片的取向有關;後者則造成明顯的“熱點”現象,即當觀測方向與輻射方向正好相反時,出現較強的反射亮度。

植被輻射傳輸模型中的三個參數

      植被中主要的光合組織是葉片,輻射在植被中進行傳輸時,更多地是與葉片發生相互作用而改變輻射特性,葉片對輻射傳輸的影
       葉片的物理特性包括葉片尺度、葉片取向、葉表面粗糙度以及葉片光學性質(如反射率、透過率和吸收率)等。     

      考慮由葉片所組成的整體性質,需要定義一些植被羣體特性參數,它們是對植被冠層結構和光學特徵的一種提煉化描述,是對全體葉片分佈統計平均的結果。這些統計量包括葉面積密度分布、G函數和G函數

葉面積密度分佈
      輻射在介質中傳輸時,所受到的影響與散射體和吸收體的密度分佈有很大關係。葉面積密度指單位體積內葉片(單面)面積總和,它在空間分佈的形式稱爲葉面積密度分佈,通常以uL(r)表示,單位爲米-1。在植被平面平行分佈的假設下,可以表示爲uL(r)= uL(z),即葉面積密度只隨垂直高度變化而改變,同一層的葉面積密度是均一的。

對於葉面積密度分佈,存在:
                                                          
式中積分上限H爲植被冠層深度,z的取向向下(即z=0爲植被上界,z=H爲植被下界),L0爲葉面積指數。
葉面積密度鉛垂分佈uL(z)是植被切層研究的基本參數。

------未完待續


 

 

 

 

 

 

發佈了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 · 訪問量 1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