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統複習筆記(4)

七、操作系統的結構設計

歷程:第一代無結構,第二代模塊式結構,第三代層次式結構,第四代微內核OS結構,第四代是現代OS結構,前三者是傳統OS結構。

1、無結構操作系統

缺點:龐大而雜亂,難以調試和維護

2、模塊化OS結構

       20世紀60年代

       優點:

1)  提高了OS設計的正確性,可理解性和可維護性

2)  增強了OS的可適應性

3)  加速了OS的開發過程

缺點:

1)  設計時,模塊劃分,接口規劃不精確,導致模塊裝配成OS時發生困難

2)  從功能觀點上來劃分模塊時未能將共享資源和獨佔資源加以區別

2、  分層式OS結構

設計原則:每一層僅使用其底層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務

層次設置應考慮的因素:

A、 程序嵌套

B、 運行頻率

C、 共用模塊

D、用戶接口

3、  微內核OS結構(Microkernel

時間:20世紀90年代

1)  客戶/服務器模式(Client-Server Model

優點:

A、 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充性

B、 提高了OS的可靠性

C、 可運行於分佈式系統中

2)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技術(Object-Oriental Programming

優點:

A、 可修改性和可擴充性

B、 繼承性

C、 正確性和可靠性

3)  微內核技術

目的:爲了減少OS的複雜性,增強OS的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

概念:能實現現代OS核心功能的小型內核,更小,更精練,不僅運行在和心態,而且開機後常駐內存,不會因內存緊張而被換出內存。(不是一個完整的OS,常採用C/S模式)

基本功能:

A、 進程管理

B、 存儲器管理

C、 進程通信管理

D、I/O設備管理

 

 

發佈了2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6 · 訪問量 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