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統複習筆記(1)

第一章    操作系統引論

一、操作系統的目標

1、  方便性

2、  有效性

3、  可擴充性

4、  開放性

二、作用

1、  作爲用戶與計算機硬件系統之間的接口

1)  命令式 2)系統調用 3)圖形、窗口方式

2、  作爲計算機資源的管理者

資源:處理器、存儲器、I/O、信息(程序)

處理機管理:用於分配和控制處理機

存儲器管理:內存的分配和回收

I/O設備管理:負責I/O設備的分配和操作

文件管理:負責文件的存取、共享和維護

三、發展動力

1、  不斷提高計算機資源利用率

形成了批處理系統

2、  方便用戶

形成了分時系統

3、  器件的不斷更新換代

位數的發展。8----16-----32-----64

4、  計算機體系結構的不斷髮展

單處理機系統——>多處理機系統

單機操作系統——>網絡操作系統

四、發展過程

二十世紀50年代出現了單批處理操作系統

              60年代出現了多道批處理操作系統

              基於多道程序的分時系統

       80——90年代,微機、多處理機、網絡

1、人工操作方式

時間:1945年到50年代

缺點:

1)用戶獨佔全機。計算機及其全部資源只能由上機用戶獨佔。

2)  CPU等待人工操作

人機矛盾:人工操作方式嚴重降低了計算機資源的利用率

引入了通道技術、緩衝技術——>脫機輸入輸出技術

3、脫機輸入輸出方式

目的:解決人機矛盾及CPUI/O設備之間速度不匹配的矛盾(50年代末)


脫機輸入/輸出方式:程序和數據的輸入和輸出是在外圍機的控制之下完成的,它們是在脫機的情況下進行的。

聯機輸入/輸出方式(On –Line I/O):在主機的直接控制之下進行輸入/輸出

優點:

1)  減少了CPU的空閒時間

2)  提高了I/O速度

3、  單道批處理系統

概念(Simple Batch System):系統對作業的處理都是成批進行的,且在內存中始終保持一道作業。

目的:提高系統資源的利用率和系統吞吐量。

特點:1)自動性 2)順序性 3)單道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