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認識CPU

CPU,全稱“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文名爲“中央處理器”,在大多數網友的印象中,CPU只是一個方形配件,正面是金屬蓋,背面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針腳或觸點,可以說毫無美感可言。但在這個小塊頭的東西上,卻是匯聚了無數的人類智慧在裏面,我們今天能上網、工作、玩遊戲等全都離不開這個小小的東西,它可謂是小塊頭有大智慧。

  作爲普通用戶、網友,我們並不需要解讀CPU裏的所有“大智慧”,但CPU既然是電腦中最重要的配件、並且直接決定電腦的性能,瞭解它裏面的部分知識還是有必要的。下面筆者將給大家介紹CPU裏最重要的基礎知識,讓大家對CPU有新的認識。

1、CPU的最重要基礎:CPU架構

CPU架構:

Lynnfield Core i7/i5核心圖
採用Nehalem架構的Core i7/i5處理器 

  CPU架構,目前沒有一個權威和準確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CPU核心的設計方案。目前CPU大致可以分爲X86、IA64、RISC等多種架構,而個人電腦上的CPU架構,其實都是基於X86架構設計的,稱爲X86下的微架構,常常被簡稱爲CPU架構。

  更新CPU架構能有效地提高CPU的執行效率,但也需要投入巨大的研發成本,因此CPU廠商一般每2-3年才更新一次架構。近幾年比較著名的X86微架構有Intel的Netburst(Pentium 4/Pentium D系列)、Core(Core 2系列)、Nehalem(Core i7/i5/i3系列),以及AMD的K8(Athlon 64系列)、K10(Phenom系列)、K10.5(Athlon II/Phenom II系列)。

Core i3基於Westmere架構
Intel以Tick-Tock鐘擺模式更新CPU

  自2006年發佈Core 2系列後,Intel便以“Tick-Tock”鐘擺模式更新CPU,簡單來說就是第一年改進CPU工藝,第二年更新CPU微架構,這樣交替進行。目前Intel正進行“Tick”階段,即改進CPU的製造工藝,如最新的Westmere架構其實就是Nehalem架構的工藝改進版,下一代Sandy Bridge架構將是全新架構。AMD方面則沒有一個固定的更新架構週期,從K7到K8再到K10,大概是3-4年更新一次。

製造工藝:

CPU晶圓
更新制作工藝,使同一面積的晶圓可切割出更多CPU芯片

  我們常說的CPU製作工藝是指生產CPU的技術水平,改進製作工藝,就是通過縮短CPU內部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使同一面積的晶圓上可實現更多功能或更強性能。製作工藝以納米(nm)爲單位,目前CPU主流的製作工藝是45nm和32nm。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更先進的製作工藝能帶來更低的功耗和更好的超頻潛力。

32位與64位CPU:

64位CPU
2003年AMD發佈第一款X86的64位CPU,開創民用64位先河

  32/64位指的是CPU位寬,更大的CPU位寬有兩個好處:一次能處理更大範圍的數據運算和支持更大容量的內存。對於前者,普通用戶暫時沒法體驗到其優勢,但對於後者,很多用戶都碰到過,一般情況下32位CPU只支持4GB以內的內存,更大容量的內存無法在系統識別(服務器級除外)。於是就有了64位CPU,然後就有了64位操作系統與軟件。

64位操作系統
64位CPU的優勢,需要64位操作系統和64軟件支持

  目前所有主流CPU均支持X86-64技術,但要發揮其64位優勢,必須搭配64位操作系統和64位軟件。遺憾的是目前主流的軟件和遊戲均是基於32位開發的,採用64位系統難免會有一些兼容性問題,而直接採用64位開發的風險較高,這也是64位在過去7年一直不能普及的原因,但未來64位一定會取代32位成爲主流的。

2、決定CPU性能的參數:頻率、核心數、緩存

  除了CPU架構外,決定CPU性能的幾個重要參數還有頻率、核心數、線程數以及緩存。TDP熱設計功耗也是網友關注的參數,下面將爲大家介紹這幾樣參數。

主頻、倍頻、外頻、超頻:

X4 620
CPU盒裝會標出主頻、緩存等重要參數

  CPU主頻,就是CPU運算時的工作頻率,在單核時代它是決定CPU性能的最重要指標,一般以MHz和GHz爲單位,如Phenom II X4 965主頻是3.4GHz。說到CPU主頻,就不得不提外頻和倍頻,由於CPU發展速度遠遠超出內存、硬盤等配件的速度,於是便提出外頻和倍頻的概念,它們的關係是:主頻=外頻x倍頻。而我們常說的超頻,就是通過手動提高外頻或倍頻來提高主頻。

核心數、線程數:

Intel Hyper-Threading技術
目前最強CPU擁有4個物理核心、8個邏輯核心

  雖然提高頻率能有效提高CPU性能,但受限於製作工藝等物理因素,早在2004年,提高頻率便遇到了瓶頸,於是Intel/AMD只能另闢途徑來提升CPU性能,雙核、多核CPU便應運而生。目前主流CPU有雙核、三核和四核,六核也將在今年發佈。

  其實增加核心數目就是爲了增加線程數,因爲操作系統是通過線程來執行任務的,一般情況下它們是1:1對應關係,也就是說四核CPU一般擁有四個線程。但Intel引入超線程技術後,使核心數與線程數形成1:2的關係,如四核Core i7支持八線程(或叫作八個邏輯核心),大幅提升了其多任務、多線程性能。關於超線程技術,後面將有詳細介紹。

緩存:

Clarkdale CPU部分的核心圖
擁有三級緩存(L3 Cache)的CPU

  緩存,Cache,它也是決定CPU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爲什麼要引入緩存?在解釋之前必須先了解程序的執行過程,首先從硬盤執行程序,存放到內存,再給CPU運算與執行。由於內存和硬盤的速度相比CPU實在慢太多了,每執行一個程序CPU都要等待內存和硬盤,引入緩存技術便是爲了解決此矛盾,緩存與CPU速度一致,CPU從緩存讀取數據比CPU在內存上讀取快得多,從而提升系統性能。當然,由於CPU芯片面積和成本等原因,緩存都很小。目前主流級CPU都有一級和二級緩存,高端的甚至有三級緩存。

TDP熱設計功耗:

以前的盒裝CPU標有熱功耗設計
以前的盒裝CPU標有TDP熱設計功耗

  TDP的是“Thermal Design Power”的簡稱,即“熱設計功耗”,它指的是CPU達到負荷最大的時候釋放出的熱量,單位是瓦特,它主要是給散熱器廠商的參考標準。高性能CPU同時也帶來了高發熱量,例如Phenom II X4 965,其TDP達到了140W,而主流級的Athlon II X2 250只有65W,對散熱器的要求顯然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CPU的TDP並不是CPU的實際功耗,CPU的實際功耗是通過初中學的物理知識來計算的:功率(P)=電流(A)x電壓(V)。不要把TDP看成CPU的實際功耗,CPU的實際功耗必然小於TDP的

3、提高工作效率:多媒體指令和虛擬化技術

多媒體指令集:

CPU支持的指令集
通過CPU-Z等工具可查看CPU支持的指令集

  MMX、3DNOW!和SSE均是CPU的多媒體擴展指令集,它們對CPU的運算有加速作用,前提是需要軟件支持。如果軟件對CPU的多媒體指令集有優化,那麼CPU的運算速度會有進一步提升。對於普通用戶而言,目前用得最多的多媒體指令是SSE系列,現在已經發展到SSE4(分爲SSE4.1和SSE4.2兩個部分)了。

要軟件支持多媒體指令
多媒體指令需要軟件支持才能體現它的優勢

  雖然多媒體指令的普及速度相對較慢,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支持新指令的軟件和遊戲會越來越多,例如現在大部分遊戲和軟件均需要SSE、甚至SSE2指令支持,否則是運行不了。值得一提的是,AMD CPU支持的SSE4A和Intel CPU支持的SSE4是不完全相同的,可以這樣簡單理解:AMD SSE4A是Intel SSE4的簡化版,主要是精簡了爲Intel CPU優化的部分。

虛擬化技術:

Windows7的XP模式
Windows 7中安裝XP模式,需要CPU的虛擬化技術支持

  CPU的虛擬化技術(Virtualization Technolegy,簡稱VT)就是單CPU模擬多CPU,並允許一個平臺同時運行多個操作系統,而應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獨立的空間內運行而互不影響,從而顯著提高工作效率。在Windows 7中安裝XP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需要使用XP時直接調用,不需要重啓切換系統,這點對於程序員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雖然虛擬化可以通過軟件實現,但是CPU硬件支持的話,執行效率會大大提升,也可以支持64位操作系統,其中Windows 7的XP模式則是必須要CPU的虛擬化技術支持。目前Intel/AMD絕大部分CPU都支持虛擬化技術,但對於普通用戶而言,虛擬化技術沒有實質作用。如果要用到虛擬化技術,需要先在BIOS開啓該技術。

節能技術:

CPU節能技術 CPU節能技術
CPU節能技術,空閒時自動降低頻率

  隨着CPU的性能越來越強大,也帶來了更高的功耗,爲減少CPU在閒置時的能量浪費,Intel和AMD均不約而同地爲CPU添加節能技術。Intel方面,採用的節能技術叫“Enhance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y”,簡稱EIST,雖然經過多次增強優化,但名字始終沒變。而AMD的節能技術則是“Cool 'n' Quiet”,現在已經發展到3.0版。簡單來說,它們均是在CPU空閒時自動降低CPU的主頻,從而降低CPU功耗與發熱量,達到節能目的。

CPU節能技術
節能技術需要在BIOS開啓

  無論是Intel還是AMD的節能技術,均需要在BIOS開啓纔有效,找到類似EIST(Intel CPU)或C'n'Q(AMD CPU)的選項進行開啓即可。

4、兩大特色技術:超線程和睿頻加速

  超線程技術和睿頻加速技術可以說是Intel CPU兩大特色技術,下面我們爲大家介紹兩種技術。

Hyper-Threading,超線程技術:

Hyper-Threading,超線程技術
Hyper-Threading,超線程技術

  在前面我們已提到過超線程技術,本節我們將作詳細介紹。超線程技術(Hyper-Threading,簡稱HT),最早出現在2002年的Pentium 4上,它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單個物理核心模擬成兩個核心(邏輯核心),讓每個核心都能使用線程級並行計算,進而兼容多線程操作系統和軟件,減少了CPU的閒置時間,提高CPU的運行效率。Core i7/i5/i3再次引入超線程技術,使四核的Core i7可同時處理八個線程操作,而雙核的Core i5 600、Core i3也可同時處理四線程操作,大幅增強它們多線程性能。

Intel Hyper-Threading技術
超線程技術使Core i7四核CPU擁有八個邏輯內核

  超線程技術只需要消耗很小的核心面積代價,就可以在多任務的情況下提供顯著的性能提升,比起完全再添加一個物理核心來說要划算得多。相比Pentium 4的第一代HT,Core i7/i5/i3的優勢是有更大的緩存和更大的內存帶寬,能更有效地發揮多線程的作用。根據評測結果顯示,支持Core i7/i5/i3開啓HT後,多任務性能提升20-30%。

Turbo Boost,睿頻加速技術:

Turbo Boost,睿頻加速技術
Turbo Boost,睿頻加速技術

  Turbo Boost是一種動態加速技術,基於Nehalem架構的電源管理技術,通過分析當前CPU的負載情況,智能地完全關閉一些用不上的核心,把能源留給正在使用的核心,並使它們運行在更高的頻率,進一步提升性能;相反,需要多個核心時,動態開啓相應的核心,智能調整頻率。這樣,在不影響CPU的TDP(熱設計功耗)情況下,能把各核心的頻率調得更高。

Intel Turbo Boost技術
單核渲染時,Turbo Boost使主頻從2.93G提升到3.2G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個遊戲或軟件只用到一個核心,Turbo Boost技術就會自動關閉其他三個核心,把正在運行遊戲或軟件的那個核心的頻率提高,從而獲得最佳性能。但與超頻不同,Turbo Boost是自動完成,也不會改變CPU的最大功耗。反觀Core 2時代,即使是運行只支持的程序,其他核心仍會全速運行,得不到性能提升的同時,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費。目前只有Intel的Core i7/i5支持睿頻加速技術,有消息指AMD今年發佈的Phenom II X6六核也會引入類似技術。

  總結:通過本次的CPU基礎知識充電,相信大家對CPU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科技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尤其是CPU,必須時常充電、武裝自己,才能走在科技的前面。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或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發佈了29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