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数据建库基本思想(上)

作者:Flyingis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数据库的建设极为重要,基础地形库的建设大概要占到整个系统的
60% 甚至更高。因此,若在建库的过程中碰到问题,将导致建库的困难,甚至无法完成建库的工作。要解决建库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顺利完成建库,就要对建库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建库的最主要的因素,并认真的分析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制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完成重要的建库工作。  
数据库建库主要有三个过程:
First -- 数据库建模。主要是根据具体行业的特点及对其的理解,制定出数据规范,在逻辑上建设数据库。
Second -- 数据校验。主要是检测数据的正确性,保证数据质量。
Third -- 数据入库。主要是将获取的各种数据,例如纸制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准确的导入到数据库中。
         下面对数据库建库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1.      数据建模
数据建模的目的是根据对应用行业的理解,在逻辑和概念上对数据库进行设计,其影响的是数据库建设完毕后的合理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建模是否成功将直接影响到系统是否易用、易扩展,甚至是否成功。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数据问题,对系统成功进行了建模之后,若数据存在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入库。
2.      数据入库
在数据入库的过程中,其核心是如何依据所制定的数据规范将各种格式的数据,准确的、快速的导入到数据库中。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根本就是如何解决不同平台之间数据集成的问题。在《 GIS 开发者》第八期电子杂志中,曾提出共相式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解决数据源的集成问题。在目前,实现地理信息多源数据集成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即数据互操作模式,直接数据访问模式和数据格式转换模式。  
共相式GIS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技术框架示意图.gif

共相式
GIS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技术框架示意图
( 注:该图引用自《 GIS 开发者》第八期电子杂志 )
(1)     数据互操作模式。数据互操作模式是 OpenGIS Consortium OGC )制定的规范。这种模式和数据入库的思路有所不同。
(2)     直接数据访问模式。直接数据访问模式是指在一个 GIS 软件中,实现对其他软件数据格式的直接访问,用户可以使用单个 GIS  软件存取多种数据格式。以 ArcGIS 为例,它可以打开多种 GIS  平台及其它相关软件的数据。
(3)     数据格式转换模式格式转换模式是传统的 GIS 数据集成方法,也是入库的基本思想。在这种模式下,其他数据格式经专门的数据转换程序进行格式转换后,就可以进行入库了。例如,在 ArcToolBox( 版本 9 以后被整合到 ArcMap ArcCatalog ) 里,就有多种数据格式转换的工具。
数据格式转换是目前 GIS 系统集成的主要办法。现在基本上每个主流 GIS 平台都提供了一些数据转换工具,以 ESRI 公司的 ArcGIS  平台提供了 ArcToolBox 工具箱,功能相对完善,基本上支持所有市面上各种主流的 GIS 数据,例如 Autodesk 公司的 DWG 格式文件和 DXF 格式文件, MapInfo  公司的 MIF  格式, Intergraph DGN 格式,以及各种栅格图形数据等等,基本上满足了一般数据入库的要求。此外,还有其它许多专门的数据格式转换工具可以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提供的源数据是正确的,符合规范的,那么利用上述工具就可以将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从而顺利的完成建库的工作。因此,源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就成为建库成功的十分关键的因素。由此看来,数据校验就成为建库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数据校验需要完成哪些工作,怎样进行校验与把关才能在建库之初就能预测各种潜在的问题,因此,需要仔细分析导致数据不准确、不规范的原因。一般情况下,需要从数据规范和数据生产过程中考虑。
 
发布了2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 · 访问量 9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