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織布印染後整理瑕疵最全解讀

梭織布印染後整理瑕疵最全解讀

(1)油滴狀染斑

外觀:多發生在ER混紡織物,染色後有油滴狀之斑點,較正常部位顏色稍深。以放大鏡觀察,在織物濃色部位之毛絨,尖端呈現微小珠狀,且較正常部位之毛絨爲多。

成因:此乃由於燒毛不均勻所致,染斑濃色部位,毛絨未能充份燒除,在尖端成爲融團,吸色性較強,故染色較濃。

(2)浸透不良斑

外觀:染色後之布面呈現深淺之彩雲狀。

成因1)退漿、精漿不夠充份,或經處理脫下之臘質等物,再附着於織物上。2)浴染時浴比過小,升溫速率過快,使染色液呈膠化之狀況。

(3)練漂破洞(Bleached Hole)

外觀:胚布正常,經過氧化氫漂白後,布面有相判之經紗或緯紗斷裂,形成小破洞。

成因:布面上粘有鐵鏽,或漂白浴用水中含有鐵離子,在布匹漂白過程中,與過氧化氫急驟氧化而使紗斷裂。

(4)色花(Skilteriness)

外觀:布面有不規則片狀之顏色深淺。

成因:前處理工程之退漿,精練未能徹底作好。

(5)霧斑(Mist)

外觀:片狀之染斑,有深有淺,輪廓不明顯,形狀大小不一,發生之位置不集中,亦無一定之規則。

成因1)待染之織物,被濺到污水或其它藥品。2)練漂後未立即烘乾,長時間堆積在布車上,部份織物發生風乾之水印。3)胚布沾染油污,胚檢時以強力去污劑刷洗後殘留之痕跡。

(6)色差

外觀:染色或印花織物,染出之成品顏色,或印花花紋之顏色未能與所指定者完全相同。

成因1)指定色樣所用之樣本過小,打樣後對色時即未能作到完全相同之對色。2)於配製染色液或調製印花漿時,稱量染料、助劑不夠精確。3)製程與打樣之條件未能完全配合,且未作經驗性之修正。

(7)缸別色差

外觀:大批量之織物,分數缸或一缸數次染色,非在同一缸染色者,有色光深淺之差別。

成因:各缸雖同一型式,但其功能會略有差別。在染色製程中,各次操作之條件亦無法盡同。

(8)陰陽色

外觀:染色全幅織物,正、反兩面之顏色有色差。

成因1)壓染軋輥出布邊,布匹行進方向未與壓吸線在同一平面內。2)壓染後預干時織物兩面所受之熱量不同。3)樹脂加工時織物兩面所受之風速不同。

(9)左右色差

外觀:全幅之織物,由左布邊至右布邊顏色逐漸變深或變淺。將兩布邊摺合對比,顏色有顯著之差別。

成因1)壓染機軋輥之壓吸率,由左至右逐漸變大或變小。2)印花滾筒羅拉或滾綱雕刻或製作不善。3)印花滾筒羅拉或滾鋼左右所受之壓力大小不等。4)在預幹、固色或樹脂加工時,箱內左右之溫度或風速不相同。

(10)中稀、中濃(Listing)

外觀:織物在近布邊與近中央部位之顏色,有深淺之差異。

成因1)在開幅交卷染色機,擴布裝置曲度不適宜,使布幅吸着染液率不一致。染液槽內之溫度兩端與中央不一致。添加新染色液不均勻。2)在液流染色機,織物循環速度較慢,而升溫之速率較快。3)在開幅連續式染色機,軋輥中央與兩端壓吸率不一致。烘乾時溫度與風速兩端與中央不均一。在連續染色過程中,布身所受之張力不均一。4)前處理加工時已形成之織物中央與兩邊不一致。5)羅拉或羅大利印花時,所施之壓力中央與兩端不一致。6)染色後未隨即樹脂加工,或上樹脂後未完全烘乾,長時間堆積。

(11)首尾色差(Tailing of Ending)

外觀:一組含數匹或數十匹之織物,在同樣設定之條件下連續染色後,開始與結尾施染之布匹,顏色有深淺之差別。

成因1)在前處理過程中,一批織物發生前後有退漿、精練、漂白、絲光、定型等之差異。2)在開幅交卷染色時,使用組合之染料染着率不一致,導布與卷法不適當,染料追加錯誤,染色溫度控制不當,均會造成首尾色差。3)在連續染色時,壓吸率發生變動,染色液之安定性欠佳,烘乾時之溫度逐漸發生變化。4)染料與合併使用之助劑如相溶性不良,會發生染料粒子與水之不均勻層。因毛細管作用,水先進入纖維中,致使染液之濃度改變,造成首尾色差。5)使用冰染料染色時,在長時間之浸染過程中,染料會徐徐發生水解,亦會造成首尾色差。

(12)移染(Migration)

外觀:由於染色之織物於烘乾時,織物中所含之水份蒸發,染料隨水移動而移向織物表面,使織物表面之色調發生濃淺之變化。

成因1)壓染時設定之壓吸率過大。2)調配染液時,使用之染料過量,亦即染液之濃度過高。3)染色後烘乾前放置之時間過久。4)烘乾之速率太快。5)未添加移染防止劑,或添加之量不足。

(13)經紗條紋(Warp Stripe,YarnTexture Streak)

外觀:匹染之梭織布,布面經紗方向有降雨狀之條紋。嚴重者,在胚布之布面亦能看出。此種瑕疵,因檢驗場所之明暗度,觀察之方向、距離之遠近不同,會有呈現顯著與不顯著之差別。

成因1)由於織布用紗之支數、均勻度、捻數及紗之橫截面形狀等之差異而形成。2)選用之染料不當,尤其在染綠色時較易發生。3)如系聚酯加工絲織物,染色前退漿處理不當,局部殘留有糊劑,在染色時較不上色,顏色較淺,而顯現有經向條紋。

(14)染色橫條(Barry Dyeing,FillingBand in Shade)

外觀:在梭織物之緯向,或圓編針織物之橫向連續毛圈,經染色後顏色呈現較深或較淺之帶狀。

成因1)梭織胚布有密路或稀弄瑕疵。2)針織物於織造時,喂紗張力不勻,或毛圈個數稀密不勻。3)織時使用規格相同而批號不同之絲狀化纖紗。4)針織用化纖絲,在絲加工過程中,加熱過程溫度之不均一。

(15)染料點(Dye Spot)

外觀1)在染中、淺色織物之布面,有同色系之微小色點。2)在漂白或淺色織物之布面,有他種染料之微小色點。

成因1)染料溶解不良,尚有微小之顆粒未溶解開。2)染料搬運途中發生飛揚,落於存放待加工之織物上。3)未將機械設備清洗乾淨,於深色加工完畢後,繼續加工淺色時。

(16)繩狀痕(Rope Mark)

外觀:繩狀染色時因織物縮成繩狀,染色後布面沿布長之方向有不規則之顏色深淺皺紋。

成因:利用文琪或液流式染色機染色時,織物未作預定型或定型不足;於染色中滾動條故障停止運轉;急驟之升溫或降溫;染色浴比過小;織物在缸內打結等。

(17)壓染摺痕(Padding Mark)

外觀:梭織物開幅壓染時,織物在兩軋輥間浴經向摺疊,在通過壓力線時,因厚薄之差而導致壓吸率不等。摺疊之部位較正常者顏色略淺。多發生在一匹織物之兩布頭部份。

成因1)待壓染之織物在前處理過程中已產生摺痕,定型時未能完全消除。2)壓染機進布裝置之擴布器失效,未能將織物張開。3)匹與匹間接縫不良,有皺縮或不整齊之現象。

(18)布邊染色不良(Uneven Dyeing on Selvage)

外觀:染色後之織物,布邊呈現異於布面之色澤。

成因1)胚布之布邊過鬆或過緊。2)染色前定型時,布邊受高溫夾板之夾持。3)染色時布邊發生卷邊。4)開幅交卷染色時,卷繞不齊,布邊發生氧化作用。5)開幅交卷硫化或甕染料染色時還原不足。6)開幅壓染時布邊與布面之壓吸率不一致。7)染色後洗淨不夠充份,布邊殘留藥品。

(19)布邊變色(Fading of Selvage or Discoloration)

外觀:印染整理後之成品織物,布邊之顏色較正常者深淺不同。

成因1)樹脂加工時,針板或夾板溫度過高,染料發生昇華逸去。2)使用迴轉圓筒烘乾機烘乾織物時,溫度過高,布邊圍繞布圓筒上過緊。

(20)布邊痕(Edge Mark)

外觀:係指圓筒狀針織物,筒狀平折兩邊轉彎之部位,呈現染色異常之現象。

成因1)織造時所加之油劑變質。2)胚布存放不當或過久,布邊受空氣與陽光之作用而發生變或污染。3)圓筒定型時,定型架溫度過高。

(21)滾筒污染

外觀:布匹在染整過程中,經過圓筒形裝置時,因圓筒周面之不潔,例如粘有油質、化學藥品、染料及其它污穢物等,污染到布面上。形狀多爲小片狀,且兩處污染間有一定之距離。

成因1)導布輥粘有油跡。2)壓輥粘有焦油狀色澱,或由織物上脫落下之短纖維等污穢物。3)烘乾之圓筒粘有油漬及污穢物。

(22)染色停機痕(Dyeing Stop Mark)

外觀:沿織物之緯向或橫向,有一條2~10公分寬之痕跡,較正常之顏色爲深或淺,且其兩邊有似水印狀。

成因:機械在正常運轉期中,因停電、卷布或其它機械故障,突然停止運轉 時,織物被夾持在兩軋輥間,發生在壓吸染色液或壓吸還原液時。

(23)色斑

外觀:已包裝好之成品織物,打開後布面有同色較深之斑點。

成因:染色整理後之織物,以密封式包裝,因蒸發水汽之凝結,對溼堅牢度較弱之染料與加工劑,會使其產生移動而形成斑點狀之污點。

(24)印花摺痕

外觀:在印花織物之布面,沿經向或縱向有梭形或長條形之面積未印出花紋。

成因:在印花時織物布面皺摺重疊,被遮蓋之部位未印上花紋。

(25)印花漿筒污染

外觀:白底印花之織物,受到極少量印花漿很均勻之污染,多發生於羅拉化之織物

成因1)印花羅拉之鏡面度不夠,易於粘附印花漿。2)刮刀與印花滾筒接觸不良,或刮刀未經常修磨,不夠銳利。印白底黑色或深色較大之花紋最易發生。

【轉載】https://zhuanlan.zhihu.com/p/50556103

發佈了858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667 · 訪問量 161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