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工程導論(第六版)》複習路線

img

一、軟件工程學概述

1.1軟件危機

1.1.1軟件危機的介紹

1.1.2產生軟件危機的原因

1.1.3消除軟件危機的途徑

1.2軟件工程

1.2.1軟件工程的介紹

1.2.2軟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1.2.3軟件工程方法學

1.3軟件生命週期

1.4軟件過程

1.4.1瀑布模型

1.4.2快速原型模型

1.4.3增量模型

1.4.4螺旋模型

1.4.5噴泉模型

1.4.6 Rational統一過程

1.4.7敏捷過程與極限編程

1.4.8微軟過程

二、可行性研究

2.1可行性研究的任務

2.2可行性研究過程

2.3系統流程圖

2.3.1符號

2.3.2例子

2.3.3分層

2.4數據流圖

2.4.1符號

2.4.2例子

2.4.3命名

2.4.4用途

2.5數據字典

2.5.1數據字典的內容

2.5.2定義數據的方法

2.5.3數據字典的用途

2.5.4數據字典的實現49

2.6成本/效益分析

2.6.1成本估計

2.6.2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

三、需求分析

3.1需求分析的任務

3.1.1確定對系統的綜合要求

3.1.2分析系統的數據要求

3.1.3導出系統的邏輯模型

3.1.4修正系統開發計劃

3.2與用戶溝通獲取需求的方法

3.2.1訪談

3.2.2面向數據流自頂向下求精

3.2.3簡易的應用規格說明技術

3.2.4快速建立軟件原型

3.3分析建模與規格說明

3.3.1分析建模

3.3.2軟件需求規格說明

3.4實體聯繫圖

3.4.1數據對象

3.4.2屬性

3.4.3聯繫

3.4.4實體聯繫圖的符號

3.5數據規範化

3.6狀態轉換圖

3.6.1狀態

3.6.2事件

3.6.3符號

3.6.4例子

3.7其他圖形工具

3.7.1層次方框圖

3.7.2Warnier圖

3.7.3IPO圖

3.8驗證軟件需求

3.8.1從哪些方面驗證軟件需求的正確性

3.8.2驗證軟件需求的方法

3.8.3用於需求分析的軟件工具

四、形式化說明技術

4.1概述

4.1.1非形化方法的缺點

4.1.2形式化方法的優點

4.1.3應用形式化方法的準則

4.2有窮狀態機

4.3 Petri網

4.4 Z語言

五、總體設計

5.1設計過程

5.2設計原理

5.2.1模塊化

5.2.2抽象

5.2.3逐步求精

5.2.4信息隱藏和局部化

5.2.5模塊獨立

5.3啓發規則

5.4描繪軟件結構的圖形工具

5.4.1層次圖和HIPO圖

5.4.2結構圖

5.5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

5.5.1概念

5.5.2變換分析

5.5.3事務分析

5.5.4設計優化

六、詳細設計

6.1結構程序設計

6.2人機界面設計

6.2.1設計問題

6.2.2設計過程

6.2.3人機界面設計指南

6.3過程設計的工具

6.3.1程序流程圖

6.3.2盒圖

6.3.3PAD圖

6.3.4判定表

6.3.5判定樹

6.3.6過程設計語言

6.4面向數據結構的設計方法

6.4.1Jackson圖

6.4.2改進的Jackson圖

6.4.3Jackson方法

6.5程序複雜程度的定量度量

6.5.1McCabe方法

6.5.2Halstead方法

第7章實現

7.1編碼

7.1.1選擇程序設計語言

7.1.2編碼風格

7.2軟件測試基礎

7.2.1軟件測試的目標

7.2.2軟件測試準則

7.2.3測試方法

7.2.4測試步驟

7.2.5測試階段的信息流

7.3單元測試

7.3.1測試重點

7.3.2代碼審查

7.3.3計算機測試

7.4集成測試

7.4.1自頂向下集成

7.4.2自底向上集成

7.4.3不同集成測試策略的比較

7.4.4迴歸測試

7.5確認測試

7.5.1確認測試的範圍

7.5.2軟件配置複查

7.5.3Alpha和Beta測試

7.6白盒測試技術

7.6.1邏輯覆蓋

7.6.2控制結構測試

7.7黑盒測試技術

7.7.1等價劃分

7.7.2邊界值分析

7.7.3錯誤推測

7.8調試

7.8.1調試過程

7.8.2調試途徑

7.9軟件可靠性

7.9.1基本概念

7.9.2估算平均無故障時間的方法

第8章維護

8.1軟件維護的定義

8.2軟件維護的特點

8.2.1結構化維護與非結構化維護差別巨大

8.2.2維護的代價高昂

8.2.3維護的問題很多

8.3軟件維護過程

8.4軟件的可維護性

8.4.1決定軟件可維護性的因素

8.4.2文檔1958.4.3可維護性複審

8.5預防性維護

8.6軟件再工程過程

九、面向對象方法學引論

9.1面向對象方法學概述

9.1.1面向對象方法學的要點

9.1.2面向對象方法學的優點

9.2面向對象的概念

9.2.1對象

9.2.2其他概念

9.3面向對象建模

9.4對象模型

9.4.1類圖的基本符號

9.4.2表示關係的符號

9.5動態模型

9.6功能模型

9.6.1用例圖

9.6.2用例建模

9.7 3種模型之間的關係

十、面向對象分析

10.1面向對象分析的基本過程

10.1.1概述

10.1.23個子模型與5個層次

10.2需求陳述

10.2.1書寫要點

10.2.2例子

10.3建立對象模型

10.3.1確定類與對象

10.3.2確定關聯

10.3.3劃分主題

10.3.4確定屬性

10.3.5識別繼承關係

10.3.6反覆修改

10.4建立動態模型

10.4.1編寫腳本

10.4.2設想用戶界面

10.4.3畫事件跟蹤圖

10.4.4畫狀態圖

10.4.5審查動態模型

10.5建立功能模型

10.5.1畫出基本系統模型圖

10.5.2畫出功能級數據流圖

10.5.3描述處理框功能

10.6定義服務

十一、面向對象設計

11.1面向對象設計的準則

11.2啓發規則

11.3軟件重用

11.3.1概述

11.3.2類構件

11.3.3軟件重用的效益

11.4系統分解

11.5設計問題域子系統

11.6設計人機交互子系統

11.7設計任務管理子系統

11.8設計數據管理子系統

11.8.1選擇數據存儲管理模式

11.8.2設計數據管理子系統

11.9設計類中的服務

11.9.1確定類中應有的服務

11.9.2設計實現服務的方法

11.10設計關聯

11.11設計優化

11.11.1確定優先級

11.11.2提高效率的幾項技術

11.11.3調整繼承關係

十二、面向對象實現

12.1程序設計語言

12.1.1面嚮對象語言的優點

12.1.2面嚮對象語言的技術特點

12.1.3選擇面嚮對象語言

12.2程序設計風格

12.2.1提高可重用性

12.2.2提高可擴充性

12.2.3提高健壯性

12.3測試策略

12.3.1面向對象的單元測試

12.3.2面向對象的集成測試

12.3.3面向對象的確認測試

12.4設計測試用例

12.4.1測試類的方法

12.4.2集成測試方法

十三、軟件項目管理

13.1估算軟件規模

13.1.1代碼行技術

13.1.2功能點技術

13.2工作量估算

13.2.1靜態單變量模型

13.2.2動態多變量模型

13.2.3COCOMO2模型

13.3進度計劃

13.3.1估算開發時間

13.3.2Gantt圖

13.3.3工程網絡

13.3.4估算工程進度

13.3.5關鍵路徑

13.3.6機動時間

13.4人員組織

13.4.1民主製程序員組

13.4.2主程序員組

13.4.3現代程序員組

13.5質量保證

13.5.1軟件質量

13.5.2軟件質量保證措施

13.6軟件配置管理

13.6.1軟件配置

13.6.2軟件配置管理過程

13.7能力成熟度模型

發佈了2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5 · 訪問量 529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