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併發容器之ConcurrentLinkedQueue

隊列(Queue)是一種先進先出的數據結構,Java中實現了Queue<E>接口的類都具有隊列的功能。我們常用的LinkedList就實現了Queue接口,具有了offer()、poll()等操作。但是,LinkedList是線程不安全的,只使用於單線程操作。如果要實現一個線程安全的隊列,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使用阻塞算法,給讀寫操作加鎖;二是使用非阻塞算法,通過循環CAS的方式來實現。本篇文章的ConcurrentLinkedQueue就是併發大師Doug Lea設計的一個非阻塞線程安全隊列。

1 ConcurrentLinkedQueue的結構

ConcurrentLinkedQueue的類圖如下:
    它由head節點和tail節點組成,每個節點含有下一個節點的引用。默認情況下,head節點存儲儲存的元素爲空,tail節點指向head節點。

2 入隊操作

    入隊操作就是將入隊元素包裝成節點,加入隊列的尾部,同時更新尾節點。這裏,與LinkedList不同的地方是:tail節點不一定指向隊列中的最後一個節點!ConcurrentLinkedQueue的tail節點選取規則爲:
1)tail節點爲真正的尾節點,則加入新節點,tail節點指向其前一個節點。
2)tail節點的next節點爲真正的尾節點(1操作後的情況),則加入尾節點,更新tail節點,使其指向真正的尾節點。
    通過上面的分析,單線程下入隊操作過程已經十分明確。但是當多線程入隊時,就可能出現插隊的情況。這時尾節點就會發生變化,這時線程要暫停入隊操作,然後重新獲取尾節點。下面看源碼是怎麼實現的:
public boolean offer(E e) {
        if (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入隊前,創建一個入隊節點
        Node<E> n = new Node</e><e>(e);
        retry:
        //死循環,入隊不成功反覆入隊。
        for (;;) {
            //創建一個指向tail節點的引用
            Node<E> t = tail;
            //p用來表示隊列的尾節點,默認情況下等於tail節點。
            Node<E> p = t;
            for (int hops = 0; ; hops++) {
            	//獲得p節點的下一個節點。
                Node<E> next = succ(p);
    		//next節點不爲空,說明p不是尾節點,需要更新p後在將它指向next節點
                if (next != null) {
                   //循環了兩次及其以上,並且當前節點還是不等於尾節點
                    if (hops > HOPS && t != tail)
                        continue retry;
                    p = next;
                }
                //如果p是尾節點,則設置p節點的next節點爲入隊節點。
                else if (p.casNext(null, n)) {
                  //如果tail節點有大於等於1個next節點,則將入隊節點設置成tair節點,更新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爲失敗了表示有其他線程成功更新了tair節點。
			if (hops >= HOPS)
                       		casTail(t, n); // 更新tail節點,允許失敗
                    	return true;
                }
               // p有next節點,表示p的next節點是尾節點,則重新設置p節點
                else {
                    p = succ(p);
                }
            }
        }
    }
    從源碼的角度看,入隊的過程:1)是定位出尾節點,2)是使用CAS算法將入隊節點設置成尾節點的next節點,不成功便重試。
1)定位尾節點
    tail節點可能是尾節點,也可能是尾節點的前一個節點。主循環中if (next != null)就是判斷tail是否有next節點。有則表示next節點可能是尾節點,進行p=next操作,直到找到真正的尾節點。
2)設置入隊節點爲尾節點
    p.casNext(null, n)方法用於將入隊節點設置爲當前尾節點的next節點。如果p的next節點是null,則說明p是當前隊列的尾節點,如果p的next節點不爲null,說明有其他線程更新了尾節點,則需要重新獲取尾節點。這裏casNext和casTail都使用了CAS原子操作,保證了結果正確。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爲什麼tail節點有2個規則,換句話說,插入兩次元素才更新一個tail?因爲更新tail節點需要用到casTail操作,這是CAS原子操作,減少CAS操作,能夠提高入隊效率。這裏在定位尾節點和減少CAS操作中取了一個平衡。

3 出隊操作

    同tail節點,head節點爲了減少CAS操作,也採取了類似的規則:

1)head中有元素時,彈出元素,不更新head節點。

2)head中爲空時,彈出next元素,更新head節點爲真正的頭節點。

    poll()函數的源碼如下:

public E poll() {

           Node</e><e> h = head;

       // p表示頭節點,需要出隊的節點

           Node</e><e> p = h;

           for (int hops = 0;; hops++) {

                // 獲取p節點的元素

                E item = p.getItem();

                // 如果p節點的元素不爲空,使用CAS設置p節點引用的元素爲null,如果成功則返回p節點的元素。

                if (item != null && p.casItem(item, null)) {

                     if (hops >= HOPS) {

                          //將p節點下一個節點設置成head節點

                          Node</e><e> q = p.getNext();

                          updateHead(h, (q != null) ? q : p);

                     }

                     return item;

                }

                // 如果頭節點的元素爲空或頭節點發生了變化,這說明頭節點已經被另外一個線程修改了。那麼獲取p節點的下一個節點

                Node</e><e> next = succ(p);

                // 如果p的下一個節點也爲空,說明這個隊列已經空了

                if (next == null) {

              // 更新頭節點。

                     updateHead(h, p);

                     break;

                }

                // 如果下一個元素不爲空,則將頭節點的下一個節點設置成頭節點

                p = next;

           }

           return null;

     }

先取出頭節點元素,如果不爲空,則通過CAS操作更新。更新失敗則說明已經被另外一個線程修改了,直接獲取p的下一個節點。如果爲空,則更新頭結點。
發佈了222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 · 訪問量 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