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R BT.709誕生始末

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在對角線長達1 m的屏幕上顯示出了清晰的電視畫面,這一消息不脛而走。70年代末,EBU代表團遠赴日本NHK研究實驗室,參觀HDTV演示,這次演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那時,SMPTE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來研究HDTV及其應用,該委員會的結論是HDTV將在影院中佔有一席之地。受其影響,HDTV並未在歐洲的廣播行業開花結果。


1981年2月,SMPTE在舊金山召開冬季會議,其間NHK展示了其1125i/30模擬系統。同時,EBU技術委員會受邀來到舊金山,參加有關4:2:2格式的討論,並藉機參觀了NHK的高清演示。不久,EBU V1/HDTV小組決定成立一個專家組來研究HDTV。


1982年6月,NHK受邀來到愛爾蘭,向參加EBU全體會議的人員做了HDTV演示。其間播放了有關自然與體育的畫面,以及反映日本文化的紀錄片,V1/HDTV小組也目睹了這一盛況。
這是HDTV在歐洲的首次亮相,演示非常成功。不久V1/HDTV小組意識到,必須與其他組織達成一個全球一致的HDTV圖像格式。由於NHK的HDTV系統是基於1080i/30格式的,而歐洲一直使用25 Hz系統,因此幀頻的轉換問題阻礙了該系統在歐洲的使用。與此同時,美國ATSC正在着手製定地面高清廣播標準,由於40 Hz圖像更容易轉換到25 Hz或30 Hz,因此ATSC建議全球統一使用40 Hz幀頻(80 Hz場頻)。然而,面對40 Hz所需的帶寬資源與並不突出的效果,SMPTE最終未採納這一提案。在一位BBC工程師的提議下,NHK開發了一種轉換器,可將1125i/30下變換到625i/25格式,以便歐洲順利採納1125i/30格式。
至此,在HDTV製作格式的問題上,EBU內部產生了分歧。以意大利、瑞士等爲代表的一方堅持採納1125i/30格式,而法、德、英等國代表則認爲應堅持25 Hz,而且轉換器成本高昂,對圖像質量也有影響。


後來,NHK又開發了一種能將1125i/30格式HDTV信號帶寬壓縮爲8~9 MHz,並通過衛星傳輸的系統,這就是大名鼎鼎的MUSE。MUSE將圖像分爲4個部分,巧妙地利用隔行掃描原理,對不同部分分別加以不同的時空濾波器。之後,MUSE來到了歐洲,RAI在都靈的研究中心對其進行了測試。20世紀80年代,日本開始利用MUSE進行高清電視廣播。


20世紀80年代初,ITU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HDTV並試圖達成全球統一標準。由於該小組依賴EBU、SMPTE及其他國家政府的提案,因此該小組的討論反映了EBU與SMPTE的主張。
在1985至1986年召開的多次ITU會議上,美國代表建議ITU將日本開發的30 Hz格式採納爲全球標準,並認爲只要以政府的名義施壓,就會迫使歐洲接受該格式。歐洲代表對此嗤之以鼻,並堅持拒絕接受該格式。


1986年於南斯拉夫召開的ITU會議上,25 Hz與30 Hz的支持者僵持不下,討論遇到了巨大障礙。離開南斯拉夫後,一些歐洲政府與企業的代表決心要自行開發HDTV圖像格式與廣播格式。後來,這便成爲著名的尤里卡95計劃中的HD-MAC項目。5年後,一個集製作與模擬/數字廣播爲一體的25 Hz HDTV系統誕生。


1990年,ITU 11A工作組重開有關HDTV的會議,1080p/50與1080p/60兩種逐行掃描系統成爲討論的基礎。然而,在HDTV是否應包含隔行掃描這一問題上,歐洲代表再次遇到了疑惑。按照ITU之前的定義,HDTV必須提供比SDTV更高的運動效果,而SDTV的場頻已經是50 Hz與60 Hz,因此採用這種場頻的HDTV不能提供比SDTV更好的質量,也就不屬於真正的HDTV。不過,考慮到隔行系統較爲現實,ITU會議最終達成了一致,即接受50 Hz/60 Hz兩種場頻和幀頻、一種圖像格式(1920×1080)及一種數據率,NHK也隨着提交了一份ITU-R BT.709建議的新草案。2年後,隨着24/25 Hz格式的加入,HDTV開始在電影行業嶄露頭角。


作爲一個全球合作項目,709建議書的誕生過程,是智慧的結晶,也是妥協的產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